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榮民文化網

閱讀眷村
閱讀眷村
紅磚綠陰,掩不住竹籬內的春天
竹籬笆的故事

眷村人成長記憶中,左鄰右舍間親密的吆喝、吵雜,與燒菜、打牌的「活的」聲音與色彩,已不復見。眷村是眷村人成長的地方,是台灣發展史中,中國人口大遷移的一項歷史見證,是我們緬懷這段歷史的共同記憶。

閱讀眷村

紅磚綠陰,掩不住竹籬內的春天
:::
:::
放大
你我共同的生命經驗--「忠貞新村」
向左移動
向右移動
你我共同的生命經驗--「忠貞新村」
眷村的”竹籬笆”
社區廣場一角。斗大的蔣公肖像

你我共同的生命經驗--「忠貞新村」

作者:陳小慈(新竹榮服處)
基本資料
早期住過眷村的人都還記得,竹籬笆房子,四面牆壁都是以竹籬笆為骨架,外面敷以泥土。泥土的牆糊一層報紙,只要穿了孔,兩家就可以互相看到,互相聞問。民國50年及52年兩次強颱「波蜜拉」及「葛樂禮」的無情肆虐,讓眷村的竹房子幾乎全部毀掉,才有後來下半部到腰的高度是磚,上半部是竹子和泥土的構造。磚牆時代的眷村,有個家家互通有無的管道—通行無阻的鼠輩。晚上睡覺時會聽到成群集隊的老鼠,從這家飆到另一家,猶如萬馬奔騰,好不壯觀。除了眷村的建築特殊外,眷村的街道是一種魚骨狀的造型,空間架構由一條主要道路及許多垂直於主道的次要巷道所構成,貌似魚骨。此外,眷村中小小窄窄的巷弄也獨樹一格,這些小巷弄通常都是住家的後巷,村民們都會在巷弄間相遇,愉快的話家常,當然,家家戶戶也就沒有什麼秘密,哪戶人家的孩子被罵、被罰跪,都會成為隔天街坊間的話題。這些夜有成千鼠輩奔竄橫行,日有婆婆媽媽互通訊息的「鄰里聯結」,恐怕都是住在鋼筋水泥建築、雞犬不相聞問的現代都市人難以體會的吧!
眷村裡有孩子們最喜歡的雜貨舖—馬伯伯(馬相臣)的店,在四、五十年代忠貞新村只有這個雜貨店,因為大家都窮,大人買東西如手頭不方便可以賒帳,非常有人情味。爆米花也是童年在眷村裡不可或缺的重要趣事,爆米花的人都會選在眷糧車送過米、油之後,沒幾天就來,要爆多少米花,拿個鍋裝幾杯米,大家排隊,等著爆。還有,忠貞新村的夏伯伯饅頭、豆沙包店,記憶中麵粉的香氣和夏伯伯帶著皺紋的笑臉,都有著村民們最難忘的回憶。 在40年代,貧窮落後是大家共同面對的問題,軍人的待遇以一個上尉軍官每月薪餉僅78元,到了民國56年,上校軍官月薪也才560元,與當時工廠女工薪水相去不遠。眷村中多數生育很多子女,一家四、五口
放大
你我共同的生命經驗--「忠貞新村」
向左移動
向右移動
你我共同的生命經驗--「忠貞新村」
眷村的”竹籬笆”
社區廣場一角。斗大的蔣公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