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志明先生民國58年出生於高雄縣偏鄉農村家庭,因世代務農家境清寒,就讀燕巢國中時,在導師劉建邦先生(38年隨軍來台的退伍老兵)的提議下,就讀陸軍士官學校常備士官班四十期,歷任陸軍基層連隊班長、副排長及行政士官長等職務,並於民國82年服役期滿退伍。
退伍之後,隨即參加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於桃園訓練中心所舉辦「領導士官就學輔導班第7期」,訓後順利考取國立高雄工商專科學校二專夜間部就讀,白天則於台新銀行高雄分行擔任工讀生。自此,開始透過輔導會就學補助及成績優異獎勵金資源,參加在職進修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二年制進修學院及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碩士在職專班,最後於108年順利完成國立高雄科技大學電子工程博士學位,並取得教育部頒助理教授證書,志明感念輔導會資源襄助,提升個人價值,前後充分運用就學、職訓措施長達15年。
人生操之在己 知識決定成敗
志明就讀二專夜間部期間,受啟蒙老師楊敏里教授教導,逐漸打開人生視野,除了學校課業上的奮發苦讀外,在職場上,更是靈活運用學校所學,將理論結合實務,充分展現在積極拓展業務與創造績效上,也因此,他一路順遂自銀行基層工讀生起,歷經助理員、辦事員、領組、襄理、副理乃至總行經理,同時個人也考取15張專業證照。工作、求學相輔相成,加值個人實力與社會價值。
志明亦不忘回饋母校,在取得碩士學位後,隔年又取得教育部頒講師資格證書,便返回母校開啟投身教學之林,並於夜間及假日兼任教職,迄今已逾18年。就在這種「在職讀書」與「在職教書」的生活中,讓志明體會出知識力量對人生的重要性,並創作專書「贏在人生終點:選擇在職進修,走一條風景不同的人生道路」及「在職進修教我的18堂課」,兩本關於在職進修的經驗分享著作,予以鼓勵後進學子。
生命境遇無常 修身養性為上
志明在銀行職務的高峰時,突然發生銀行倒閉遭政府接管的窘境,一時之間工作停擺。所幸個人金融業界聲譽不差,並有學校豐沛人脈資源,隔月便獲銀行以同業經理人職缺邀約,繼續他在銀行業的工作生涯。故此志明常以自身的經歷,鼓勵課堂上學生及軍校的學弟妹們,務必盡早培養第二專長,未雨綢繆以備不時之需。
由於長年在職進修,志明擅長於將理論與實務結合,並縮短學校與職場的落差,尤其多年親身經歷發現,在職進修實為拉近學用差距的最佳方式;因此,多年來各個場合,持續推廣在職進修的好處。志明認為讀書才能長知識,有知識才知道如何為人及處事,也就是明白哪些事該做,哪些事不該做職場規則。同時他長期擔任臺灣更生保護會顧問,接觸受刑人及更生人的機會及經驗較多,因而感觸求知能改變提升人生重要性。
學習思考充實人生 跨界共創美好未來
衣食無虞豐富有餘之際,志明於90年以先人之名成立「鐘炳輝先生紀念獎學金」,長年捐助清寒學生獎助學金,鼓勵莘莘學子千萬不要放棄學習。奬助學金用意有二,一是回饋社會,二是將輔導會多年來資助的厚愛,轉贈給下一個需要的人。所謂「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就是他不斷學習中所悟到道理。
轉眼志明於銀行工作超過30年,退休前夕,深感思考的重要性,於是從112年起,他開始在經濟日報經營管理版撰寫《管理錦囊》與《量子思惟》專欄,分享多年工作累積的管理及領導經驗談與獨到觀點,以提供新世代管理者參考。就如志明於專欄文章中所言:「經驗必須傳承,才能展現價值,並堆積成智慧的資產。」
競爭已經不再是人類求生存的唯一手段與方法,進步也不能夠再只仰賴單一知識。志明的例子告訴我們,退除役官兵若能從就學之門開始投入,不急著計較職位的高低與金錢的多寡,先奠定與充實自己的基本知識及學能,再透過學校與校友相關資源的運用,找到自己的興趣適性發展並持之以恆就像志明一樣,可以走出屬於自己的人生康莊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