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榮民文化網

參與經建
參與經建
鑿穿一片天地
鑿穿一片天地
榮民是國家發展的動力 在臺灣的土地上,參與國家各項建設 榮民弟兄蓽路藍褸,一步一腳印 為建設美麗家園而謹守崗位...
:::
放大
民莊裡的武陵神農-遲洪江

民莊裡的武陵神農-遲洪江

作者:陳銘磻
基本資料
落日抹紅山頭一片燦然。 武陵農場民莊前的農耕地,八十二歲仍然健壯無恙駕著農耕車行駛在菜園之間,遲洪江是極少數進場時間超過三十五年,依然堅持將墾殖農場蔬果做為唯一興趣的「武陵老人」。 說老人,遲洪江完全不把自己當做老人家看待,也從不去想像或者計劃哪一年他將停止在這塊土地上耕耘;辛苦、哀怨或者悲嘆的日子都已離他遠去很久了,在寂靜的農場夜晚,湧起他真情感動的竟是三十多年前,成群結隊的退役軍人在武陵墾荒,那種同袍之間,無私的關愛、共患難的快活。記憶固然遙遠,他心田裡不由興起思念的況味,而思念的悲情美雖說一下子像被無情的時間遺棄,他卻甘於將這種沉重的懷想感動,刻劃在每一次談話的內容裡,敘寫在他刻痕不斷增加滄桑的面容上。 在那遙遠的三十五年前、三十年前,或是二十年前,不知道在墾荒農場的哪個角落,他確曾看過無數回山頭間壯麗無比的夕照景色,也確實在耕地上淌下連串濕淋淋的汗水,汗水夾雜記憶,卻不曾讓他為孤寂的武陵生活掉下任何一滴淚水。 民國六十年,初到武陵農場來,他知道自己心裡面所冀望得到的東西,即使在精神層面他料想能夠獲得改善對生活有助益的金山銀礦,可他卻不為所動,只要擁有足夠的饅頭和同袍之間的友誼溫情,他即感到滿足;饅頭也罷,麵包也罷,那些同袍眾人一起上山下田工作的情誼也罷,都提供給他自認為最合乎他當時心境變化中,穩定心性的存在理由。 他最最懷念在「民莊」集體生活,那段共同生產、共同分享的日子,所有屬於民莊二十餘戶墾戶人家,經常聚集在中山室裡,研究種菜植果樹的方法,即使只是扮演起「經理人」的角色,負責帳務管理、收成任務管理,他一樣能夠把所有民莊人共同掙來的辛苦錢,有條不紊的做好財務分配與管理,這種有飯大家吃,有事一起擔待的農場義事和義舉,使得民莊所有墾戶度過一段為時不算短,高收入的快樂生活。 民國十三年出生中國大陸山東即墨的遲洪江,小時即在家鄉學堂裡讀過五六年的四書五經,出身地方望族的遲家父親在即墨經營許多事業,開設染房、擔任船主人、鹽巴和棉花買賣商,遲洪江自小不愁吃穿家用,因此能夠在優渥的家境中,得有機會學習到不少人生經綸,這些從私塾裡學習來的書經道理,對他後來的人生態度產生極大作用。 這也即是他自民國三十八年當兵,總計二十二年軍旅生涯,直到以工兵機械士在嘉義退役下來,毅然進場到武陵擔任場員工作,依舊懷抱著精神層面的快樂才是他要的真快樂的情操,他用這一點小小的信念,在農場裡度過三十餘年簡樸的農家生活。 若不是軍旅期間為當時的師長蕭仲光擔任駕駛員,足足十六年時間跟隨蕭師長,乃至蕭師長退役後進入武陵農場接任場長一職,他也不致有機會進場武陵,與武陵結下深厚良緣。 初到武陵,他先是擔任蕭場長專任駕駛,約莫三年時光,之後,經由蕭場長首肯,才得以有機緣下莊種菜,扮起一介農夫的角色。 只懂軍車性能與維修,工兵與裝甲兵出身的遲洪江,如何能懂農事與菜園事? 民國六十三年與蔡美珠結婚伊始,他即以略諳種植蔬果技能與同袍交流,軍人剛直的性格,使他在接觸蔬果耕作初期,有妻相伴,共同擬具出一套長遠的種植計劃。 雖則如此,能夠在蔡美珠的襄助下,獲得耕作後豐碩的成果,這就好比住在民莊的同袍一樣,人人都心存優越的高昂鬥志,因此,每一次的收成競賽中,這個住有二十餘戶人家的民莊,經常贏取第一名的榮耀,為民莊團隊絕佳的向心力與榮譽感增添不少光采。 他喜歡這種全員戰鬥拼命工作的生活,他喜歡下工後與同袍在中山室談天、話家常、開會、哼小調、抽煙和喝小酒的悠閒,他喜歡武陵農場無爭與不爭的生活。 外觀看起來不像是個田園詩人的遲洪江,經歷過三十餘年山中歲月的薰陶,已然可以從松聲、澗聲、山禽聲、夜蟲聲、棋子落聲、雨滴?聲、雪灑窗聲、煎茶聲中感受山聲之至清,也可以從深居遠俗,尚愁移山有文,江山風月,本無常主的見識裡,明白身上無病,心上無事,住處旁七家灣溪的潺潺流水便是笙歌,田野間盛放的綠草春花即是粉黛,所以,身居武陵,能閒得一刻,即是一刻之福份,何必情欲,可也樂耶。 年幼時在家鄉私塾讀經,對他成長的見聞與見識幫助匪淺,那股沉靜的力量,成為他行事風格的勇氣,他願意人到晚年依然心繫武陵,即是受到對田園依歸的影響。 他說,武陵空氣好、水質好、環境無污染好、人事單純好。 婚後育有二個健康男孩,都已長大成人,一個在三重市就讀高中,一個目前就學中華工專,勤奮工作的遲洪江,不論身在何處,對孩子教育的關懷心都加倍成長,原本打算在五十歲退役後,以熟識車輛為專長,準備申請前往沙烏地阿拉伯工作,享受一個月八百美元高收入的生活所得,結果陰錯陽差的讓他進場到武陵農場來。 結婚、養家、生子,他開始把更多心思放在如何教育下一代,成為優秀的武陵子弟,民國八十一年和民國八十八年分別兩度獲頒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為增進農民營農信心,提高農民社會地位,每年辦理傑出農民選拔,並頒發「神農獎」的遲洪江,從一個小少爺的身份,到一介對種菜頗富心得的武陵農夫,生命的轉折歷程,讓他在經歷無數年風霜歲月中,見證當代老榮民年近八十二,依舊可以以康健的體魄與持之以恆的意志力,在廣闊的農地上,來回無怨的做著整地、養地、耕耘、播種、種植、收成的辛勤農事。 他喜歡人家稱他叫做農夫,他喜歡駕駛著農具車在坡地菜園間進進出出,彷彿年過八十之後,他一樣可以昭告世人,機械事他最在行,駕駛農具車時,耳清目明,技藝高人一等,他絕不是年齡登錄上說的八十多歲的老人,他有中年人的鬥志,以及年輕人不怕死的勇猛毅力。 許多知道他是民國六十年即進場武陵的老場員的遊客們,當這些人來到武陵觀光休閒時,都很想到農場內民莊的果園地,探視這位高齡的武陵農夫,遊客訝異他年紀老邁,可體力狀況卻不差年輕人,居然可以每日清晨即起,整裝驅車趕到農地工作。 是的,遲洪江希望他仍是可以再持續工作十年、二十年的墾地場員。 留在武陵農場繼續工作的場員中,遲洪江年齡躍居第一,工作勤勉也高居第一,他說,這是民莊留下來的優良傳統。 截至目前為止,留予民莊生活的榮民雖然所剩無幾戶人家,但是自民國五十二年即已傳承下來的,民莊樣樣得第一的戰鬥精神,不可以變,也不能改變,直至戰到最後一兵一卒,都不可能改變民莊優質戰鬥意志的事實。 武陵農夫的田園歲月,比起軍旅生涯二十二年還要長,現在,他則以傑出的農場場員自居,也以能夠不斷研發高山蔬果的品種與品質自豪,他強調,他種的蘿蔔要大也要甜,他種的高麗菜若不能成為武陵地區最具代表性的蔬菜,即表示自己不夠用心;多年來,他到處取經,經過一再研究試種與開發,自信武陵民莊人研發栽種的蔬果,口碑最優。 軍人出身的農夫,遲洪江並不崇尚虛名,雖然曾經多次榮獲做田人最高榮譽的神農獎,仍然未脫軍人耿直的性格,不隨意為農事研究下斷語,只用行動毫不隱諱的把一介農夫辛勤的工作態度儘情表露;他也從不標新立異,對於三十五年來在武陵農場默不作聲的耕耘精神,說也奇怪,他從無怨言的只棲息在民莊簡陋的房舍裡,日復一日的工作著,說無怨言,遲洪江解釋為「無奈」,他說:「住在簡陋的鐵皮屋裡,榮民們都希望蓋新宅區,但是申請十多年,都沒著落,有的機關不准,有的推說環保問題,如此一年拖過一年,榮民有苦對誰說呢?」 無奈歸無奈,他仍以武陵為榮,三十五年前若不是陰錯陽差的天意安排,他不會從平地上山到農場工作。 他以武陵為傲,三十五年前,他有幸在武陵農場開墾最關鍵的發展階段,參與墾植行列,這個在台灣農場發展史上佔最重要一頁史蹟的武陵神農,他用鋤頭、用汗水,一起跟隨眾人寫下武陵農場滄海桑田的歷史。 青春時代,遲洪江肯定跟所有的年輕人一樣,在心裡堆積著許多夢想,想著有朝一日追隨蔣介石先生返回大陸青島老家,或者真如他當初想以個人特有的,對機械瞭解與認知的專業技能,前往沙烏地阿拉伯工作,雲遊四海一番。 夢境成為破滅的幻象之後,他一度在那個曾經黑暗而荒涼的武陵山區,被現實統攝,以至後來屈服於現實的環境,讓自己成為一名傑出的苦幹農夫。 他做夢也沒想到,武陵農場竟成為他生活了三十餘年的家,而經由他親手耕耘的那片廣大的田地,此時,塗滿綠油油豐收成果的色澤,徐徐清晰映入大地的眼簾之中,如一塊好顯身手的畫布那樣,展現他亮澄澄的、高明的農事技藝。 如此一想,一切命運的轉換,似乎是老天有意要他在成為一名農夫之後,用他的美學觀點,為原本荒蕪的大地,著上亮燦的生命色彩,農場輪廓已然鮮明的武陵,他是少數執著於跟土地親近的藝術家,一個懂得蔬果栽植的生命藝術家。 八十二歲的遲洪江,他在敘述回憶所帶來的甜蜜、困頓或一時的茫然無依,那種急欲想要把夢境重新編織起來的衝動,彷彿又讓自己回到三十五年前,初進武陵時,那一點疑惑、青澀和莫助的迷濛熱情。 抬頭仰望星空,成群的夜鳥飛過他住宿旁的七家灣溪,空中飄浮著一幕幕他年輕時的回憶。 〔武陵源記〕 七家灣文化遺址 武陵農場位於台中縣和平鄉平等村,是雪山山脈圍繞而成的狹長形山谷,海拔在1740至2500公尺之間,全年氣溫最高為攝氏29度,最低溫攝氏零下12度,年平均溫度攝氏20度,年平均雨量約在1500公釐至2500公釐之間。 隸屬於高山名勝風景區的武陵農場,四周山林環繞,境內溪流貫穿,因為地理環境得天獨厚,而塑造出農場一年四季不同風貌的美麗景致,近年來,更因秋季山野間楓紅迷人,而贏得「台灣九寨溝」美名。
饒富生態資源與自然景觀的武陵,擁有距今三四千年的七家灣文化遺址、昆蟲館、國寶魚櫻花鉤吻鮭等人文景致;武陵農場到處充滿大自然生態,親樹賞鳥、聽波觀魚,無不盎然生氣,動態靜態美景各領風騷,皆能引人入勝。 根據地層的堆積與出土遺物解析,早期七家灣史前人類的生活型態係以農耕、狩獵以及漁撈為主,在中高海拔山區,漁撈是相當罕見的;這支七家灣史前人類住在干闌式的房屋裡,有堆疊岩塊作擋土牆的水土保持概念,也懂得生火燒煮取暖,這時期的文化層堆積很厚,史前人居住的時間很長,這支人類可以說是最早出沒在武陵地區的武陵人。 也即是說,數千年前,早有一批史前人類在武陵地區的七家灣溪畔落腳,這一支史前人約莫於二千年前突
放大
民莊裡的武陵神農-遲洪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