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228 1947年(民國三十六年)的二月27日傍晚,專賣局台北分局緝私員一共六個人,在台北市的太平通(今延平北路)一帶查緝私煙,正查到在今天延平北路與南京西路交叉口附近的「天馬茶房」前的時候,有個販賣私煙的中年婦人林江邁的攤子恰好正杵在交叉口那兒,所以緝私員準備上前沒收煙攤上的私煙,並且搜查林婦身上的金錢。但是,苦苦哀求的婦人說著自己的家境,希望能夠讓緝私員少沒收一些現金,沒想到非但不理會林婦的言語和哀求,順手舉起槍管直接敲擊著林婦的頭部,導致她當場頭部出血暈倒。 一旁圍觀的民眾看見,大家都非常不滿查緝人員居然隨隨便便就可以拿起槍管敲擊婦人頭部的作為,所以一致向查緝員理論、並且
大聲抗議,但是,查緝員不但不願意處理已經闖下的禍事,卻還一邊向後奔逃,又一邊向民眾聚集的方向開槍。紊亂中,真的擊中站在路旁的民眾陳文溪,更不幸的是,陳文溪送到醫院第二天就因為傷勢太重而不治死亡。 這樣大白天裡當街發生對無辜老百姓的傷害,讓憤怒的民眾開始包圍警察局和憲兵隊,要求一定要交出肇禍的查緝員。 二月28日早上,抗議群眾來到專賣局繼續抗議,並且衝入台北分局,將一般文件、器具等紛紛丟出分局門外再加以焚燒,同時還又打傷三名職員。下午,民眾更集結於行政長官公署廣場,也強行進入廣播電台(位於今台北市二二八紀念館的中國廣播公司),廣播事情發生的原委,只是廣播的開關並沒有真正對外廣播,只是
將播音器轉至對著集結在電台外的民眾播音而已(當年擔任電台編審的已過世台籍作家吳漫沙先生口述),呼籲民眾起來響應。憤怒的民眾攻擊官署警局,毆打來到台灣的外地人,當時的行政長官陳儀宣佈戒嚴,軍憲警開始鎮壓民眾,、、、、 都是228惹的禍 民國三十七年來冬天到台灣的姚洞,清楚的說著。是二二八事件的發生,所以部隊在福建省徵兵,為的是要徵「能夠說,也能夠聽得懂閩南話」的福建兵來台灣。 住在福建永春,在家排行老二的姚洞,便告別父母兄長弟妹,加入部隊,直接上船來到高雄。由於福建和台灣的氣候差不多,姚洞記得才來到台灣就過農曆年了。當時共有四個中隊的福建兵,他被編入第一中隊,也是第一班中年紀最
小的,那年,他才二十歲。一到台灣,還寫信回永春老家報平安。 說姚洞的名字不是姚洞,姚洞可笑開了的對我說:「當年當兵,有錢人家為了自家子弟不願意去當兵,所以通常會用錢到鄉下買壯丁頂替自家的兒子,更何況是重新取個名字。」 也因為這個自己取的名字,所以在民國七十五年解除戒嚴時,當台灣老兵尋親,福建永春老家的家人,也曾經遍尋所有找到的台灣老兵名單,但硬是找他不著。 一直到他再度寫信回家,經歷了四十年的光景,放下心頭四十年的懸念,家人像撿回了的寶貝,期待著等著姚洞確卻的回家日子。 那年,台灣剛剛經歷過228的紊亂,全島上下無不一片肅嚴,來到高雄要塞新兵大隊的姚洞,先是在高雄要塞司
令部,後來又被編到陸軍砲兵五十一師師砲兵指揮部。年輕、力壯、又有與台灣人溝通的語言能力,姚洞和其他福建兵確實成為部隊裡不可或缺的兵員。 從民國三十六年十二月四日在福建永春入伍起,如果不是左腿因為開車出了車禍,到民國六十七年十月十日正式褪下軍服。姚洞的軍旅生涯都在台灣這塊與家鄉遙望的土地上。 退伍後,姚洞與妻子開始在當年輔導會辦公室的台北市襄陽路(現今228公園附近)開設早餐店,並且繼續服務著他所熟悉的同袍,「許多輔導會當年的長官都吃過我家早餐店賣的早餐。可是實惠又好吃。」姚洞很得意的說著。 那時節,退伍後的姚洞,為了孩子的教育費,他還一邊開起計程車。 生有三男三女的姚洞
,是在四十二歲的年紀經友人介紹娶了年僅十七歲的太太。 看著當年結婚照中新娘的嬌嫩,帶著靦靦的姚洞說,那時年紀一把,經由相親認識老婆,但是這一路夫妻生活,姚洞可又揚起頭,說:「沒話說。」 ◎姚洞的結婚照,新郎帥,新娘嬌。 用雙手創造前途 民國七十年,姚洞聽從朋友的建議,向輔導會申請安置,並且隨即獲准進入農場。來到農場的姚洞被編到第12莊,「農場裡十二到十九莊裡,可都是一起耕種,『一起用雙手創造前途』的老友。」 很喜歡和土地為伍的歲月,也喜歡和弟兄場員一塊耕種的日子。姚洞侃侃說著。 當說起那個囤墾的年代,沒有什麼工具,一天挖一坪多的地,用的是十字鎬、是圓鍬、鋤頭、
畚箕。也雖然老家同樣有著田地,但是二十歲就入伍來到台灣的姚洞,並沒有太多農務上的經驗,更別說是種稻這項專業的活計。對於姚洞而言,囤墾確實需要專業的指導和有利的器物協助。 為配合協助場員的順利耕種,農場不但配置有專業的農業專家技術員,並且有農業指導,心得交流,還有實際操作教導,在在為放下武器的手,能夠緊握農具做最佳的輔助與推手。 回味著家鄉老人家說的話:「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所以當鋤頭、畚箕、十字鎬、圓鍬都在身邊時,又有田可種,姚洞的心裡真有說不出得好! 好吃的蓬萊米是自己種的,吃在嘴裡,無疑更是甜在心裡。 現在領有七分地的姚洞,心中的踏實感著實漾在那張憨厚樸實的臉
上。只是種稻的收入,看天的耕種活計,卻無法滿足六個子女所需要的龐大生活開銷,姚洞的計程車成為家庭裡重要的收入來源,而年輕的老婆不但為人母,也為姚洞挺住八口之家的所有家務事,更在田裡幫忙;農閒時,立刻又來到離家不遠的工廠作工,貼補家用。 ◎已經快被榕樹的氣根所掩藏的12莊的門牌 就是這樣胼手胝足,姚洞一家八口,大兒子東吳經濟系畢業,次子淡江大學中文研究所畢業,長女高中畢業,次女護專畢業,三女元培科技大學畢業,小兒子清華大學核子科學研究所畢業,六個子女各個學有專精,現在分別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努力。這是孩子努力的成果
,更是姚洞的驕傲,也是老戰友老弟兄老場員口中津津樂道的一樁美事。 靠山不足依靠 努力才能出人頭地 問姚洞,如何教養孩子? 姚洞說:「哪有什麼。」 只是東吳大學經濟係畢業的大兒子非常懂事,會不定時的叫弟弟、妹妹開會,就像農場裡為著農務或新的農業技術開的會議般。在家庭會議中,大兒子總是明確清楚的告訴弟弟、妹妹,說:「父親是個沒有靠山的老兵,我們作子女的更也沒有任何靠山可以依靠,所以要想出人頭地,有所成就,就只有靠自己努力。」 姚洞合不攏嘴的笑臉,說明了姚家子女「出人頭地,光耀門楣」的事蹟,全臉的滿足,打心底爬滿的驕傲寫在姚洞的臉上。也因為全家大小都認真讀書,所以家中
無形中透著規矩,是不需要人說的自動自發與自給自足,就算是家中隨處擱放的錢財,也從不曾被孩子不告而拿走,那份努力,可是左右鄰舍,各場員弟兄們引以為鏡的好榜樣。 隨口問姚洞讀過書? 姚洞想了想回答:曾經讀過私塾,也練過毛筆字,書也學到《中庸》,念到《中庸》,後來因為父親賺了錢,所以全家由鄉下搬到永春城裡。但是來到城裡直接跳讀三年級的姚洞,卻當真沒有再認真讀過書。或許是時局不對,也或許是家事國事事事關心,姚洞讀書求學的故事在那個戰爭紛擾的年代裡打住,但終究,姚家的讀書種子在台灣第二代身上開花。 一直在工廠負責送貨做臨時工的姚洞,前兩年才以七十八歲的高齡正式從工作中退下。 八十
歲了,一點不顯老的他,也有著不服老的精神,雖然新竹的風很大,雖然夏天過後的雨也不少,但是,姚洞身體硬朗,思慮清楚,只除了當年受傷的膝蓋老是在雨季發酸發痛,有時還痛到不便於行。 也像坐船來到台灣,又坐著火車來到橋仔頭訓練基地的「福建兵」,一踏上台灣的土地,就被分發到隊上,並且在向部隊報告前,一分隊一分隊進澡堂洗澡,洗完澡換上新發的軍服,回頭要拿脫下的舊軍服時,才知道,一路迢迢,迆邐千里,身上衣服裡盡是虱子。部隊將收集的髒軍服,一把火燒盡,也燒盡姚洞當年臉上的稚嫩,讓他在軍旅生涯中,潔身自愛;讓他在農場裡,燃燒起臉頰上兩酡酒紅,是與大地相親,屬於耕種大地的璀璨。 是誰說的,當兵會讓人堅
強、獨立和成熟。 歷史不過是一張白紙,其中的對與錯,都是人做出來的。 而農場裡的場員,卻用強健的體能,厚紮的手勁,為自己為農場為那一代大江南北而來到這塊土地的人們,用汗水和著歲月和著泥土,為台灣寫下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