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五十四年,年近八旬的賈士毅走了。這位二十世紀中期的財政史學者、財政專家,雖然來不及看到蔣經國總統開放大陸探親,也未及見到政黨輪替,但是,他的卓越貢獻卻造福後代,利在千秋,逢甲學院(即是現在的逢甲大學)的成立正是他愛鄉愛土的好例子。 賈士毅是江蘇宜興人,也是四大族群中的外省之一,他在隨政府來台以前,萍蹤各地,從不同的所在汲取寶貴的經驗,這對日後他兼善天下、劃策籌謀大有助益。歷經時代的周折,他的人生閱歷豐富。在大陸期間,他於光緒二十一年首度從私塾的彭老師人那裡,得知甲午海戰清廷失利,台灣被割讓給日本;他和同學們對此又驚心又憤慨,人人無不悲憤填胸。當時的街坊鄰里紛傳台灣要成日本民主國了,第
一次耳聞台灣竟是不幸的事,這完全是清廷積弱不振使然,對一個幼承庭訓、匡時濟世的學子而言,沖擊不可謂不大。後來,變法維新遇到重挫,六君子菜市口蒙難,舉世震驚,他從此立下宏願,計利當計天下利。 民國三十四年,台灣重回國人的懷抱,嚴家淦是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的財政處長,由他負責日人財物移交。當時的臺灣銀行就是經賈士毅(那時在浙江實業銀行組織辦公處)報請財政部指定了接收機關,再監視他們接管。 民國三十七年四月,公事告一段落,賈士毅偕同夫人到台灣一遊,完成了環島旅行。從一八九五年到一九四八年整整五十三個年頭,賈士毅終於踏上了台灣這塊土地。他和台灣的緣份由悲轉喜,是喜劇收場的。 民國三十
八年底,他又重履斯土。這一次,遊覽花蓮港,坐牛車進入城裡,在市區的各個角落均能遙望太平洋的疊浪起伏,使他心曠神怡。回程走蘇花公路,乘汽車到蘇澳。沿途景色西邊是白浪沖天,東邊則是峭壁聳目,風光真是雄碩無比。民國四十年,大陸變色,賈士毅從香港來到台灣,自此留在台中直到暮年。 賈士毅在大陸時期財經著作很多,住在台中以後,應出版界的要求編成了「民國財政經濟問題今昔觀」一書,書的內容事關民國以來的經濟問題,熔理論和實際於一爐,對未來的財經發展大有俾益。 民國四十七年,丘念台、楊亮功、蕭一山等計劃在大坑區內,籌設逢甲學院,賈士毅被邀請充作董事。民國五十年奉准成立,為此他寫下「逢甲學院董事集會追念倉
海先生」一詩,詩中「……且台民誓死。決不從異類。……自立以自救。民主而民治。……」等句,不但歌頌了勇敢的台灣人,也向丘逢甲致敬。 回顧賈士毅的一生,真正是〝奔馳若流水〞(引用賈士毅的「七九抒懷」詩)。他平生足跡滿天下,卻是處處熱心助人,為民生社稷著想。尤其對財經界影響深遠,造就不少金融專家。他追隨政府有年,早年拒絕和汪精衛合作,晚年留在台中,提攜後進,高風亮節,讓人佩服。臺灣諺語說:「天公疼憨人。」不求聞達的賈士毅一輩子著述興學,啟迪民智,他安份、守己的無私奉獻,如「憨人」一樣的。晚年兒孫繞膝,子女有成,不正是天公對他最佳的回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