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榮民文化網

榮民才藝
榮民才藝
薪傳華夏風采
文學
中國文學是生活的紀實,心情的返照,數千年的吟詠傳唱,從詩經的言志抒情中淵淵走來,每走一步,都留下一句鏗鏘,文學,豐富了生活,深入了魂魄;在中國近代史上另有一支異軍突起,在苦難艱困、顛沛流離寫下不朽的抗戰文學,掀起蓬勃的新文藝運動,培育了無數熱愛文學的文藝青年,這些可貴的種子,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纍纍豐收、實實碩果,讓經濟起飛的台灣同時有了一頁美麗的人文成績單。 他(她)們從軍旅功成身退,放下了槍桿,卻沒有放下筆桿,允文允武榮民作家,寫詩、小說、散文、專欄與評論,也留下許多亦剛亦柔的廣播、電視、影藝作品,讓我們從榮民網站的【文學館】親炙大師風采,回顧近代豐富的文學史頁,自在閱讀,飽飫靈糧。

榮民才藝

薪傳華夏風采
:::
:::

王映湘

榮民作家王映湘是榮民大家庭裡的一分子,從他的身上,我們看到了文學工作者盡忠職守、春風化雨的一面,他也許缺乏明星作家的魅力,卻是個不折不扣的〝新台灣人〞。 王映湘早年響應蔣委員長的號召,投入「十萬青年十萬軍」的行列,當時已是文藝青年的他接觸過哥德的<浮士德>、但丁的<神曲>、惠特曼的<大路之歌>、荷馬的<伊利亞特>……等,在青年軍裡的大競寫,以一首「預習著戰鬥的明天」新詩,獲得第二名。在時局動盪之際,他繼續寫作不輟,先是開筆「先雄碑」,後來又寫作「古城之戀」。隨政府赴台灣以後,王映湘於民國四十五年當選第六屆國軍英雄,此時他重拾健筆,做一名文藝的尖兵。 在四十年代、五十年代的報紙副刊中
,是以小說為主,散文、新詩為輔,「報導文學」四個字很少有人提及,而軍中首度出現是第二屆國軍文藝金像獎,之後「報導文學」由冷轉熱,步步發光,已然搶盡小說的風頭了。王映湘第一回寫報導文字是赴基隆港,訪問海軍醫院;與此同時,參觀基隆港擴建碼頭工程及運補金門「小兵立大功」的水鴨子。第二回的報導,以「特種作戰部隊」的傘訓為主;第三次,報導了中部沿海地區的「海防部隊」。這三次的實地採訪,使他見多識廣,和報導文學結了不解之緣。 王映湘在軍旅期間,報導部隊的建設;回到民間,依然健筆高揚,將政府的各項進步措施忠實的傳達給民眾,增進民眾對政府的深入認識。等到解由甲歸田之際,他關懷鄉土-台中市的心仍在心裡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