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民作家王映湘是榮民大家庭裡的一分子,從他的身上,我們看到了文學工作者盡忠職守、春風化雨的一面,他也許缺乏明星作家的魅力,卻是個不折不扣的〝新台灣人〞。 王映湘早年響應蔣委員長的號召,投入「十萬青年十萬軍」的行列,當時已是文藝青年的他接觸過哥德的<浮士德>、但丁的<神曲>、惠特曼的<大路之歌>、荷馬的<伊利亞特>……等,在青年軍裡的大競寫,以一首「預習著戰鬥的明天」新詩,獲得第二名。在時局動盪之際,他繼續寫作不輟,先是開筆「先雄碑」,後來又寫作「古城之戀」。隨政府赴台灣以後,王映湘於民國四十五年當選第六屆國軍英雄,此時他重拾健筆,做一名文藝的尖兵。 在四十年代、五十年代的報紙副刊中
,是以小說為主,散文、新詩為輔,「報導文學」四個字很少有人提及,而軍中首度出現是第二屆國軍文藝金像獎,之後「報導文學」由冷轉熱,步步發光,已然搶盡小說的風頭了。王映湘第一回寫報導文字是赴基隆港,訪問海軍醫院;與此同時,參觀基隆港擴建碼頭工程及運補金門「小兵立大功」的水鴨子。第二回的報導,以「特種作戰部隊」的傘訓為主;第三次,報導了中部沿海地區的「海防部隊」。這三次的實地採訪,使他見多識廣,和報導文學結了不解之緣。 王映湘在軍旅期間,報導部隊的建設;回到民間,依然健筆高揚,將政府的各項進步措施忠實的傳達給民眾,增進民眾對政府的深入認識。等到解由甲歸田之際,他關懷鄉土-台中市的心仍在心裡澎湃
。當他走在東光園道的振興日廣場,看到一張彩色廣告裡的十個字;希望正在走,大家手牽手,禁不住雀喜一番。這是台中市政府的宣傳廣告,文宣的捉刀人竟然寫得朝氣蓬勃,帶給他無比的感動。 王映湘以台中市為住家,從事文藝寫作,做政府與民間的橋樑。他的筆下寫過部隊,也描述民間的繁榮,寫作背景皆是以這塊以地為主。他對此地的愛,沒有美麗的包裝,有的只是一字一句發自肺腑的鄉土情。他曾在「希望正在走!」一文中寫道:「如果我是一株無名樹,我的根,我的葉,也都落在台中市的地上了。」是的,王映湘就是住在進化路的台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