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榮民文化網

榮民才藝
榮民才藝
薪傳華夏風采
藝術

書畫是無聲的美,筆墨抒發性情的真美與至善,豐富我思我想,潤澤我見我感,人類有歷史以來,先有畫,才有文字,岩壁中的戰畫是最早的繪事記載,是用美術文化記敘歷史的雛型,充滿精神戰力的激勵,繪畫力量無可計算,畫的力量由心,心才是克敵致勝的源頭活水,形、意、美並重的戰畫嚴謹、深刻、不朽的記錄歷史,每一筆都和血淚相醮和,傳唱綿長。 油畫、國畫、書法、漫畫、攝影、戰畫等藝術在榮民畫家們的手中心上完成了創意、新意、真意、美意,寓教於藝,弘揚武德,也提昇精神。文天祥說:「留取丹心照汗青」,而榮民畫家們也以不同的藝術養分化為丹青,同樣照亮汗青。【藝術館】是榮民藝術版圖,力求真、美、善的精神,讓愛流播,讓美流傳。 細數大家:

榮民才藝

薪傳華夏風采
:::
:::
放大
陳文富(右一)與劇團成員合照
向左移動
向右移動
陳文富(右一)與劇團成員合照
參與勞軍演出
參與勞軍演出 2
澎湖縣103年重陽節表揚樂齡老人推薦書
當選澎湖縣馬公市103年重陽節樂齡老人表揚
榮光雙周刊106年9月6日第2326期報導
榮民陳文富平時於馬公市的舞蹈教室學習國標舞
澎湖日報107年8月11日報導慶生活動

結京劇與國標於一身:跳到不能跳為止

結京劇與國標於一身:跳到不能跳為止

榮民陳文富先生於浙江寧波出生,於7歲的時候加入於上海成立的京劇團「張家班」,隨後因劇團受邀來臺演出後,更因當時時空背景的緣故,留於臺灣本島並未返回內地,也因此展開於臺灣的軍旅生活。即便如此,自小習得的一番工夫以及演藝經驗,並未隨著時間而褪去,反倒成為軍旅生活重心以及退役後生活的極大部分。此外,陳文富更曾協助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戲劇組碩士生進行論文訪談,為我國京劇研究增添貢獻,可說是非一般榮民能有的經驗。

家庭困苦、自願賣藝

年幼喪父,又逢日軍來襲,身為家中獨子的他為減輕家庭負擔,毅然加入了由上海京劇團「囍臨堂」所轉變的「張家童伶班」,也因此與原生家庭分離至今,不曾再與家人相遇,更因為早期政治環境以及相關時空背景之緣故,無法返回寧波老家,陳文富表示:「就算回去了,也都記不得路。甚至景象都已經不一樣了。」民國37年,在江蘇、安徽、浙江等地演出不斷的張家童伶班受到長期居住於上海的台南人邀請到臺灣演出,陳文富也首次踏上了臺灣的土地。

放大
陳文富(右一)與劇團成員合照
向左移動
向右移動
陳文富(右一)與劇團成員合照
參與勞軍演出
參與勞軍演出 2
澎湖縣103年重陽節表揚樂齡老人推薦書
當選澎湖縣馬公市103年重陽節樂齡老人表揚
榮光雙周刊106年9月6日第2326期報導
榮民陳文富平時於馬公市的舞蹈教室學習國標舞
澎湖日報107年8月11日報導慶生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