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榮民文化網

榮民才藝
榮民才藝
薪傳華夏風采
民藝

現代舞是文學的肢體語言,從聲律中踩踏舞步,浪瀾壯闊;感人肺腑的戲曲,眼波流轉,做工細膩;御前清音與南北管展現絲竹之美,京韻大鼓走進鼓韻,音律、對仗與押韻,讓人怎麼聽,怎麼順;鐵板快書、相聲、雙簧,稗官野史熱鬧登場,情節在抑揚頓挫、平平仄仄裡舖陳出緊湊高低,布袋戲、皮影戲、歌仔戲等等,忠孝節義融會民俗戲曲共鳴多彩多姿,抓緊人心。 擊鼓擂動間力與美展現活力,武樂沸騰的和諧秩序有舞翻飛,說學逗唱的即興表演發人深省,民俗技藝的驚人高超讓人驚呼迭起,榮民藝術家以手工技藝與戲曲質精量豐貢獻卓然,也同時豐盈扎實精神食糧,默默於創思、構想、企畫、編導、演出等專業崗位,觸動、感動人心,豐實生活於大愛無形!

榮民才藝

薪傳華夏風采
:::
:::
放大
陳文富(右一)與劇團成員合照
向左移動
向右移動
陳文富(右一)與劇團成員合照
參與勞軍演出
參與勞軍演出 2
澎湖縣103年重陽節表揚樂齡老人推薦書
當選澎湖縣馬公市103年重陽節樂齡老人表揚
榮光雙周刊106年9月6日第2326期報導
榮民陳文富平時於馬公市的舞蹈教室學習國標舞
澎湖日報107年8月11日報導慶生活動

結京劇與國標於一身:跳到不能跳為止

結京劇與國標於一身:跳到不能跳為止

榮民陳文富先生於浙江寧波出生,於7歲的時候加入於上海成立的京劇團「張家班」,隨後因劇團受邀來臺演出後,更因當時時空背景的緣故,留於臺灣本島並未返回內地,也因此展開於臺灣的軍旅生活。即便如此,自小習得的一番工夫以及演藝經驗,並未隨著時間而褪去,反倒成為軍旅生活重心以及退役後生活的極大部分。此外,陳文富更曾協助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戲劇組碩士生進行論文訪談,為我國京劇研究增添貢獻,可說是非一般榮民能有的經驗。

家庭困苦、自願賣藝

年幼喪父,又逢日軍來襲,身為家中獨子的他為減輕家庭負擔,毅然加入了由上海京劇團「囍臨堂」所轉變的「張家童伶班」,也因此與原生家庭分離至今,不曾再與家人相遇,更因為早期政治環境以及相關時空背景之緣故,無法返回寧波老家,陳文富表示:「就算回去了,也都記不得路。甚至景象都已經不一樣了。」民國37年,在江蘇、安徽、浙江等地演出不斷的張家童伶班受到長期居住於上海的台南人邀請到臺灣演出,陳文富也首次踏上了臺灣的土地。

放大
陳文富(右一)與劇團成員合照
向左移動
向右移動
陳文富(右一)與劇團成員合照
參與勞軍演出
參與勞軍演出 2
澎湖縣103年重陽節表揚樂齡老人推薦書
當選澎湖縣馬公市103年重陽節樂齡老人表揚
榮光雙周刊106年9月6日第2326期報導
榮民陳文富平時於馬公市的舞蹈教室學習國標舞
澎湖日報107年8月11日報導慶生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