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1955年生,政戰學校67年班畢業。 唱作俱佳的王友梅是個表演藝術家,以似說似唱、夾說夾唱、忽說忽唱的方式唱故事,詮釋『說唱音樂』與『戲劇』結盟迸跳出『說唱劇』的火花,繞樑三日的京韻大鼓、迴腸盪氣的梅花大鼓、輕快活潑的西河大鼓、曲牌多變的八角鼓、似說似唱的連珠快書、打著竹板的快板書等,給人們留下過癮又回味無窮的印象,每個熱愛華夏文化的人都為之動容。 王友梅從小就是個戲精,可以披著浴巾當水袖,一字不錯、一句不漏的串演全本「梁山伯與祝英台」,再拉上弟弟當大牛,就可以合演一齣「戲鳳」,敏慧機靈又口齒伶俐的她,從小就是演講、辯論、唱歌、相聲樣樣行的鋒頭人物,只要是這些比賽拿了第二名,她
都認為是奇恥大辱,懊惱得痛哭流涕;自信足以讓她對抗家境清寒的自卑感,儘管物質生活貧乏,精神生活卻富足無比。 考上政戰學校政治系政治系的課程難不了她,行有餘力,她就遊走在各社團間到處充電,參加「詩歌朗誦」自己寫腳本,參加奧瑞岡辯論得了「最佳辯士」,參加國樂社玩樂器,參加合唱團出校外比賽,還在復興崗電台主持廣播節目……,多采多姿的生活她覺得不夠發揮,就和幾位志同道合的學長、同學創辦了「國劇社」,還史無前例的在中正堂公演了兩場,有模有樣的贏得了滿堂彩,她形容自己是憨膽兼愛現,完全不怕面對觀眾,一點也不覺得緊張。 當了榮民之後的表演生涯,台風穩當、丰采自然,她覺得該歸功於軍校教育,練氣、練
膽、練實力,把基礎打穩了自然游刃有餘,而在團體生活沒有個人主義的觀念下,她也慢慢養成了不再那麼有得失心,堅強、獨立、機動性高,不訴苦、不服輸、不放棄,都是在潛移默化中得到的寶貴質地。 穿著軍服的王友梅有股巾幗帥氣,換上戲服的她卻是千嬌百媚,二十餘年的曲藝生涯,讓她觸類旁通、一通百通,從河南墜子、西河大鼓、樂亭大鼓、相聲等,到改編自創的「說唱劇」演出,她的舞台經驗豐富,吸收力強、領悟力高,一方面向大陸的老師再學習,一方面也在國小、國中開課,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她清楚了然戲曲藝術中「一人扮作萬人樣」的象徵性、誇張性和疏離性,除了字正腔圓之外,還要豐富表情、講究做工、優雅身段,全方位的綜合藝術,借
著肢體語言的曼妙表達,啟迪觀賞者的想像力和領悟力,讓看戲的人跟隨台上的角色扮演與故事舖陳而有笑、有淚、有感受、有歡樂。 薪傳與創新都是漫長而艱辛的路,蒐羅、保存與記錄更得審慎用心,她們期待把中國各地方民俗相通的歌、樂、口語、戲劇等,都能做最完整的搜集、鑽研及推展,把式微的曲藝文化再喚起;過去的走唱藝人幾乎沒有留下可參考的文獻資料,偶而挖寶尋到老唱片、舊錄音帶,就不斷翻聽研究,一段子一段子的整理編寫,一聲聲一句句的揣摩比較,曲譜有散有慢有破有急,詠唱保留地方曲風與發音,加上有韻有緻的拍板,高難度的技藝以及快節奏的美感,交融成傳神、和諧、協調的美,台上每一分鐘的流暢演出,都是台下數十小時的反覆演
練,唱做念打,掌握肢體運作及表情聲音,把每個角色鮮活而有個性的詮釋出來,手藝唱工的絕妙,靈巧活絡的思緒、臨場應變的共鳴,以及聲光色的搭配,都絲毫馬虎不得。 浸潤說唱藝術表演十餘年,王友梅的才藝備受肯定,曾榮獲中國文藝協會民俗曲藝文藝獎章,她的相聲創作也得過國軍文藝金像獎,能編善演的她一直在求新求變,並與整個「大漢玉集」群策群力,大膽嘗試「鼓書戲劇化」、「實驗大鼓劇」,這些年來陸續推出三十集的電視「說唱劇展」,將大鼓、快書、彈詞、唸歌……等南北說唱表演,運用在戲曲表現,融合現代戲劇效果,讓說唱音樂呈現更精緻、更多貌、更趣味、更普及。 不間斷的巡迴演出,不怕難的舉辦講座,不藏私的用心傳習,不
辭遠的奔赴東南亞、韓國、大陸等地作文化交流,著力於學術研究與薪傳工作,她們陸續在電視、電台上推出一系列說唱節目,並深入校園巡迴公演,正如『大漢天聲、珠圓玉潤』的深刻寓意,執著於文化的王友梅,以不老寸心與不移深情深耕說唱天地,以平常心觀察表演藝術的沒落沉寂,期許再被熱鬧喚起;唱一回西河大鼓的花唱繞口令,敲一段會心莞然的京韻大鼓,來一齣唱作俱佳的黃梅調歌劇,說一段趣意盎然的相聲,演一本說唱劇折子戲……,樣樣拿手,曲曲動聽;簡單的樂器、簡明的佈景、簡潔的故事、簡約的動心,她的世界裡是全然單純的快意說唱、悠游古今。 創作自己的藝術、鍾愛自己的戲曲,心疼自己的文化,而勇於擔當、拾綴、承續、發揚,那真的
需要非常熱情,才能完成非常使命;人生如戲,戲如人生,王友梅的說唱人生可真是有聲有色、精彩亮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