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美食,講究的是色香味俱全,但此一“定理”,卻被榮民所帶來的另一項小吃「臭豆腐」給徹底推翻,並且在當今台灣小吃行列中還名列前矛哩!俗語說:「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臭豆腐雖讓外許多中華文化的門外漢是避之唯恐不及,但在台灣本地,逐臭之夫卻是大有人在。 在許多人的記憶中,臭豆腐小吃攤,總會在太陽下山前,出現在巷口轉角處,當時多是由頭戴斗笠、身著公發汗衫的榮民老伯,扛著扁擔在街頭巷弄裡吆喝叫賣,循味而來的客人,少數早來的便享有隨攤附設的小板凳可坐著享用,其餘或站或蹲,皆不影響他們大快朵頤的雅興,無法想像的是,在臭豆腐的愛好者當中,竟以愛美的女性居多,也難怪慈禧太
后會將臭豆腐列入宮中御膳了。 基本上臭豆腐是以用莧菜梗汁所浸釀的,而吃法則可分為兩種形式,一是以街頭攤販為主的「油炸臭豆腐」,是較便利也較為普及的吃法,油炸後的臭豆腐,其色澤金黃,入口香酥而腐心軟呼,還會以獨門泡菜作為調味用的配菜,更增油炸臭豆腐的魅力。而另一種吃法則是源自紹興的「清蒸臭豆腐」,可貴之處就在於它保留了原汁原味的「臭」香鮮美,令許多箇中高手吃起來是拍案叫絕、大呼過癮。其外觀雖呈青色而較不起眼,但特殊的陳年臭味,卻擺脫了油炸臭豆腐的不登大雅之堂,而上了飯店餐館的檯面,成為台灣時下宴客「別具風味」的美食佳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