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式麵包三明治出現以前,燒餅油條幾乎是過去物資缺乏的那個年代裡,台灣早點的代名詞。這原屬大陸山東家鄉的早餐文化,隨著物換星移,由部隊或是眷村的一隅,迅速向外蔓延至台灣的大街小巷,深入了台灣民間,擄獲台灣每一個人的心,一直延續至今。 燒餅油條當然要配上豆漿才道地,也才夠味,而這一套早點吃法,當初是山東老鄉們由於手藝簡單易學,許多軍士官兵退伍後就開了間燒餅店以維持生計。 這套功夫說是簡單其實也不然,除了需要紮實的手工,還得挺得住夜半磨豆、炕餅揉麵團的刻苦耐勞,一待晨光乍現時,即開始服務上工上學或是上班的大批守在以五十加崙汽油鐵桶改裝的大炕爐旁排隊的顧客。而這些追尋早晨第一口美味的人們,也
都能耐住性子,一邊排隊,一邊欣賞大叔的手藝,一會兒看他拿著鐵叉將燒餅往爐壁上拍貼,也就是所謂“貼爐”的熟練功夫,一會兒又見他將一坨小小的麵團,搓揉一番後,再往滾燙的油鍋裡那麼一拉一放,然後就膨漲成一條條金黃色的油條,好不精采。最後,燒餅夾著折半的油條一到客人手上,緊接著咬上它一大口,顧不得那燒餅碎屑掉了一桌的窘態,只是盡情享受那種外皮薄脆、內心鬆軟的口感,一點兒鹹又多了一點兒芝麻的香甜,令人由衷升起一股幸福之感。 論起豆漿,這燒餅油條的最佳搭檔,如今是更上層樓,變成台灣二十四小時皆可享受的“飲料”,例如招牌遍佈各地的“永和豆漿大王”,其位於永和中正橋頭的創始店面,自早餐至宵夜,客人始終川
流不息,蔚為奇觀。想當初,在六十年代的第一代榮民創始人的心理,也不過樸實地想要求個溫飽而已,未料,其道地的好手藝,如今早已風靡全台,成為台灣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