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ㄅㄠˇ ㄗ ㄇㄢ ㄊㄨ”這句帶著濃厚山東腔的叫賣聲,曾在過去的歲月裡,穿越過多少個你我門前的小巷道,而今雖已不再迴盪耳邊,但那最是簡單的美味,卻有著最是高深的學問,否則何以教人垂涎至今呢? 在過去窮困的時代裡,榮民們順理成章地將粗簡的麵粉製品當作主食,特別是那些來自山東的榮民,把家鄉的那一套揉麵絕活,一併帶來台灣發揚光大,還記得那鐵馬上的木箱嗎?每當老榮民掀開一層又一層作為保溫之用的棉被時,那撲鼻而來的熱氣,與井然有序的包子饅頭陣列,立刻挑動你我的味蕾,於是再簡單不過的饅頭竟也能在台灣為人稱頌半個世紀,而帶餡的包子,也能榮登世界美食之列,實在是台灣之福,更是台灣之光! 傳統的
包子、饅頭,講究的是手工揉搓,絲毫不得馬虎,而“發麵”的功夫則是一切製程中成敗之關鍵。傳統饅頭大致分黃白兩種,白的給內行人吃,而甜味高的黃饅頭則一直是小朋友的最愛。包子的內餡必須是新鮮現絞的豬後腿肉,最後放入一樣出自手工的竹製蒸籠,於是蒸出來的包子、饅頭不但香Q帶勁,更隱約地有一股樸實的甘甜在舌尖散開,瞬間讓這種粗簡的吃法,也能成為難以形容的世間美味。 事實上包子因做法與內餡的不同而有較大的差異,除了基本的豬肉包、菜包或是人見人愛的豆沙包、水煎包以外,最受人矚目的還是源自上海的“小籠湯包”,那足以一口一顆、小而適中的體積,與晶瑩剔透的薄皮,再加上料好汁多的內餡,讓多少人為之欲罷不
能,回味再三,尤以在台自創品牌,如今聲名大噪、饗譽國際的“鼎泰豐”為最,甚至贏得了世界十大美食之列的美譽,創造了另一種台灣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