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民於民國17年2月8日出生於貴州省黔西縣的鄉下,父母為佃農,不幸在他8歲時過世,僅能依靠同母異父的哥哥(28歲)為生。惟哥哥外出打工養活一家人,嫂嫂在家照顧家庭,但常要年僅8、9歲的李伯伯挑水、砍柴,做些粗重的工作,李伯伯不堪虐待,於11歲時偕同齡的堂兄(叔叔的兒子)一同離家到縣城去找工作。 他們初到縣城時,到貴州公路局修馬路的工程隊求職,但因年齡過小,工程隊領班收留他們服務修路工人,並提供三餐(玉米飯及地瓜籤等)但無薪資,之後又換到西南公路局工作一陣子。於15至16歲時,因貴州連年大旱致土地乾涸、龜裂,他至縣政府工作,挖水道引湖水至田裡灌溉。惟此時(約34年)日本人快要攻打到貴州,
李伯伯被誤會是逃兵而被抓去當兵了。 當兵的日子讓生活也有了改善,有米飯可吃、又有衣服可穿,也會發幾塊薪餉買些日常用品。如此過了一年,隨著部隊一路打到漢口、南京,直到南京後(35年)才正式參加了正規軍部隊(機槍連)。從此,在大陸南北征戰,每天過著打游擊的日子,一下子移防長江以北,一下子又南下到廣東地區,後來因為山東濟南戰況告急,部隊北上到河南鄭州待命,之後又陸續到處征戰,最後因情勢不佳,部隊撤到上海黃埔江邊待命。 李伯伯參加過徐蚌會戰及上海戰役等數不清的大小戰役,也記得很清楚,38年5月共產黨作亂嚴重,只好跟著部隊撤退。原本部隊在黃浦江邊待命時,煮了一鍋粥要用餐,忽然一道命令下來,大
家連粥都來不及吃,揹著行李就開始撤退。 當時,整個黃浦江碼頭萬頭鑽動,十幾萬人急著要撤退,動作慢一點的人就上不了船。李伯伯的部隊是坐商船撤退,但上船時完全不知道船是要開到何方,每人身上都揹著近60斤的行李(一大包米、手榴彈、步槍及子彈等隨身物品)爬梯繩上船。臂力不夠的人,就眼睜睜看著他們掉入江中沉沒,船上本來載有十幾匹馬,也因為要載運更多的人,硬生生的把馬匹推入江中。 幾經波折到了臺灣,在基隆港渡過了在臺的第一個端午節。在基隆港住2晚,又隨部隊在本島東部、南部,及金門、馬祖、澎湖等外島輪調,原本46年即申請退伍,經過部隊長官勸說,隨著全師300多人到臺東開發隊,進行墾荒,由步兵改成
工兵,也學會開推土機等機具,直至64年領了10萬500元退伍金後正式退伍。 退伍之後,隨著友人搬到五股的「陸光一村」居住,也開啟了打零工的生活,還因為沖床機器煞車失靈,雙手來不及收回,致左手3隻指頭截肢,右手中指第一節指尖被削斷。但伯伯不認輸,在休養之後持續振作起精神工作,至90年在豆漿店打工時,認識了現在的配偶李娃蒂小姐,進而交往、結婚,之後進入板橋榮家安養。 李伯伯因從小失去父母,一直為討生活而努力,又遇到戰亂,一直沒有機會唸書,只能靠著看報紙自學,到現在還是僅能閱讀,不太會寫字,這也是他一直掛記在心的事。此外,因少小離家不斷征戰,撤退到臺灣及常隨部隊移防,過往的老戰友、同袍及
家鄉的親人也多斷訊失聯,現在僅能以照片回憶往日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