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二十六年七月,侵華日寇駐天津部隊不斷增加,頻頻舉行軍事演習,與中國百姓的衝突接連不斷。七日晚間十一點四十分左右,日軍藉口在盧溝橋附近演習,受到中國軍隊的開火,還聲稱一名士兵失蹤,要強行進入宛平縣城「搜查」,旋被中國軍隊拒絕,日軍遂揚言要包圍宛平縣。 盧溝橋距北平市前門十五公里,屬宛平縣境內,是一座有七百多年歷史的石橋,為保定通往北平市的交通要道,由國軍第二十九軍三十七師二一九團吉星文團長率部戍守。吉團長先前接獲命令:固守盧溝橋和宛平縣城,在日軍未開火前,不能射擊,敵方如果開火,便予以迎頭痛擊。勝利之光特別專訪吉星文將軍之子吉民立,回憶吉將軍對日奮戰與家庭生活的點滴。 「我父親
在民國四十七年八二三砲戰過世時,我只有四歲,對父親的記憶雖然有限,但從父親的日記與照片中了解到父親的為人與做事的精神。我母親在民國七十四年過世時告訴我們:『不要丟你們父親的臉,不要讓我失望』。」吉星文將軍最小的兒子吉民立先生在受訪時表示,這些年他始終牢記吉夫人的教誨。 吉民立對我們的來訪表示非常的高興,在談及國人從小崇拜的吉星文將軍,他有感而發的說:「抗戰時期我國軍隊獲得西方新式陸軍裝備的數量既少且雜,但在制式裝備大刀、盒子砲、德製酒瓶式手榴彈等『三大件』的條件下,仍然構築了令機械化日寇部隊重挫的中國陸軍,由於我爸爸在華北親自上陣肉搏殺敵時,遭日寇武士刀削去肩頭負傷,他始終不敢在我奶奶面
前更衣,避免這個『三指填不滿』的傷口喚起長輩的心痛。」 募集敢死隊 來了五倍人力 吉民立說,我的母親曾提起,在「盧溝橋事變」爆發後,我父親率領以「西北軍」為主幹的二十九軍,為阻止日寇擴大戰端,不惜增援以採取近戰肉身禦敵的「大刀隊」,當時只要募集一百人的敢死隊,卻在短短幾小時內就來了五百人,甚至許多未獲選上的戰士還紅了眼眶,但也就是這種「捨身就義」的精神,讓中國軍民堅持到最後一刻,才獲得了那以數千萬條性命換得的光榮勝利! 吉民立說,吉星文對部屬的親切和關懷,顯露在不經意的小細節上,例如有回他以金防部副司令之尊巡視坑道時,為顧及天氣寒冷,竟脫下自己的外套給士兵保暖;對於下屬的姓名亦詳
記而不忘,這是作為一位高階將領何等不易的修為?更是二十九師當年力挫日本關東軍精銳部隊的精神戰力! 當吉星文將軍一家隨政府播遷來台後,民國四十年在台中豐原任職少將團長時,從豐原帶到台北永和供家人享用的西瓜,和那一人幾顆的花生米,讓吉民立對早年軍人生活的艱苦銘記在心。 八二三砲戰 不幸為國捐軀 民國四十七年秋季「八二三砲戰」前夕,吉民立表示,吉將軍原本因脊椎不適要住院開刀,因前線緊張而停止,時任金防部副司令官的吉星文將軍,在砲戰中捐軀報國,名垂青史。吉將軍本性剛毅健談,孝親信友,赤誠與人,以「文官不愛錢、武將不惜死」自我期許。肩負國仇家難,縱使因為連年作戰,而傷痕遍體,甚至最後為國
捐軀,仍無怨無悔。其犧牲奉獻的精神將長存天地之間,永為後人追念,更是所有現代革命軍人的典範和標竿。 吉民立並未因自己身為「歷史名將」的後嗣,而有所高傲或與眾不同,反而,他談吐之間對於世俗的庸擾和對於名利的澹泊感,即如同史料對於吉星文將軍的評述般,是豁達中帶著矜持、銳利中帶著滄桑,也可能是身為名將之後的一份責任感,讓他費盡大半生的心力,致力於軍事文物的收藏和鑑定,讓他成為罕見的收藏家和鑑賞家,冰冷、生硬的軍刀、配劍,在他的細心整理、範疇化的劃分下,又都重新被賦與了歷史上的生命和地位。 歷史就像一面明鏡,或許可以不記仇恨,但卻不能忘記教訓,當吉星文將軍的二公子吉民立回憶起吉星文將軍的英
勇事蹟時,鮮活的抗戰歷史彷彿自沉睡的陳舊教材中又甦醒了過來,中國軍民「地不分東西南北、人不分男女老幼」的抗日抗戰精神,也從吉民立對「盧溝橋事變」的訪問中,再次喚起那份同樣屬於炎黃子孫的驕傲和責任。 ︵摘轉自︽勝利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