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軍作為一個獨立的軍種,對抗戰時期的中國而言才不過10年左右的光景。 可是這個年輕的軍種卻在裝備居絕對的劣勢下,譜出一篇又一篇可歌可泣的不朽篇章。從814上海空戰、漢口空戰、蘭州空戰…….,一批又一批年輕的飛官,駕駛著鋼鐵戰鷹,與猖狂於天際日本飛機進行著殊死血戰。這些故事早已受到史家的歌頌,而那些為了國家尊嚴、祖國婦孺同胞不受屠殺而犧牲的英雄們,也將永遠活在人們心目中。 但相較於光鮮亮麗的戰機飛官們,較不為人知的是有一群並非在第一線與敵人空中拼搏的飛官們,他們的貢獻卻絲毫不遜於前者,甚至直接影響了整個抗日戰爭的成敗。 自1942年夏初滇緬公路被切斷後,中國最後一條重要的陸上戰
略補給線也宣告關閉。對已經獨立支撐戰局近5年的中華民國而言,盟軍所提供的補給物資是極為需要且珍貴的,目前唯一可行的方案,只有運用飛機自印度將軍火物資運送到中國西南大後方,而這條航線必須飛過世界屋頂─喜馬拉雅山脈,途中層層疊疊、峰峰相連至天際,宛如是一群駱駝的背峰,故名為駝峰航線。 這就是這條空中補給線誕生的背景。 這是當時世界最危險的空中路線。首先是是山區複雜的地形與多變的氣候,在飛行途中常常使得不熟習狀況的飛行員因而發生危險;其次是技術問題,當時美國能提供的運輸機種,主要是C-47、DC-3、DC-2等型,這些雙引擎飛機爬昇高度有限,所以只能沿著山峰邊緣繞道、甚至是蛇行飛航,稍有
不慎結果就是機毀人亡!而為了維持飛安,使得這些本來運量就有限的飛機無法將運送噸位完全填滿;直到整整1年後,美國政府才開始少量提供性能較為先進的C-46型運輸機,情況才有所改善。而日軍再緬甸西北建立空軍基地後,亦時時派遣大隊戰機前去襲擊這些毫無武裝的運輸機隊。 在這種情形下,使得一開始運輸量十分有限,前3個月僅不到900噸(美國政府許諾每月可提供500噸物資)。但經過國軍與美國飛行員的共同努力下,運輸量才逐步擴張,成為當時全世界各地戰場中唯一的一條單靠空運所建構起來的補給線。民國32年10月空運量到達9000多噸,隔年7月達到26000多噸,至抗戰勝利前夕已經達到71000餘噸。而運送到達
的物資,不但成為當時我國空軍與駐華美國陸航隊的奪回中國戰場制空權的最大支撐,更裝備了後來收復滇西的遠征軍,以及最後反攻桂粵的各部隊。 這是用514架飛機,1200多名機組員(有不少是美國籍的飛行員)的年輕生命所換來的成果!他們的犧牲,支持了抗戰的進行,更重建了因過度消耗而幾近殘破的國軍部隊,最後贏得光輝的勝利。 層層駝峰、疊疊白雲,英雄們用鮮血在這裡寫下不可抹滅的史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