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民管志強君,民國17年生於江蘇省灌雲縣,民國33年正逢剿匪抗戰時期,感召蔣委員長於知識青年從軍大會上,提出「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口號,立即投筆從戎加入青年軍,歷經無數抗日戰鬥,抗日戰爭勝利後隨部隊來臺灣,民國52年因病傷以上尉通信官職務退伍。退伍後,考取國家考試-特考,分發至國立苗栗高級中學服務,民國79年以文書組長兼任保防秘書榮退。
管爺爺回憶起大陸抗日往事,兩眼眼眶泛紅,緩緩道出從軍歷程:民國33年時於江蘇省連雲港市灌雲縣灌雲高中讀書,當時正逢剿匪抗日亂世,四處戰火煙硝四起,戰爭不斷,民不聊生。蔣委員長(介石)因對日抗戰戰事極為艱鉅,為應對日軍發動的豫湘桂會戰,決定從廣大知識青年中擴軍,於知識青年從軍大會上,公布「號召全國知識青年從軍書」提出「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口號,廣大熱血愛國青年紛紛響應國民政府的號召,僅僅一個月,全國就有超過十二萬青年學生應徵入伍,並在民國33年12月1日編成了青年軍201師至209師,共九個師及若干獨立團隊。記得當時同鄉高中同班同學有38人一起投筆從戎加入青年軍,在鄰里間廣傳為一段佳話。從軍時本人納編在青年軍208師622團擔任通信兵,師長是吳嘯亞將軍,負責在江西省執行抗戰及共軍趁機作亂,掩護國軍撤退無數次戰鬥任務,戰鬥中目睹同袍傷亡無數,哀鴻遍野,生靈塗炭慘景。記得抗戰勝利時前一晚部隊正在夜行軍,隔天天還沒亮接獲勝利訊息,所有人歡欣雷動,一切犧牲流血付出都值得了。
抗戰勝利後,同班同學只剩27人僥倖存活,感概萬千,也認清戰爭殘酷無情,生命的脆弱。民國35年當時國民政府為安置大批參戰青年軍提出協助就學、就業、回鄉及留營方案,因經歷戰爭體認到「沒有國那裡會有家,唯有強大的國軍,才不會受到他國欺凌」的想法,毅然決定留營。民國38年部隊於海南島搭乘軍艦到臺灣高雄港,部隊番號更改為26師808團,服役期間也曾駐防金門次參戰阻卻大陸解放軍襲擾登陸金門意圖;政府為照顧青年軍來臺部隊發展,將青年軍比照黃埔軍校22期學歷任官,也至陸軍軍官學校通信訓練班受訓,結訓後於部隊任通信連排長,直至民國52年因病傷以上尉通信官軍階退伍。退伍後在政府的照顧下考取特考,分發至苗栗縣苗栗高級中學服務,民國79年服務期滿,以文書組長兼任保防秘書榮退。
管爺爺感恩國家對戰後退伍軍人完善照顧,也感受到政府強化國軍戰備訓練,積極提升防衛能量 ,以確保臺澎金馬安全繁榮的努力。渠苗栗高中退休後投入公益活動,民國79年號召有志同伴創立苗栗縣生命線協會,服務達30年以上,另受聘當時苗栗縣團管區任後備軍人訓練團團長,也分任苗栗縣各省同鄉協會顧問、中央軍事院校校友會及江蘇省同鄉會總幹事等各類公益團體及社團活動。
管爺爺民國106年起積極參與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向學子女認養運動,每年不定期捐助苗栗縣榮民服務處向學子女助學金,為清寒榮民學子盡一份心力,民國111年榮獲苗栗縣榮民服務處榮民楷模,管爺爺投身公益活動常說「取之於國家、用之於社會。」,因此投身公益,長期支持苗栗縣榮民服務處向學子女認養活動;希望藉由個人的力量,號召更多善心團體、企業人士及個人伸出愛的援手,帶動各界共襄盛舉,將這股愛的力量綿延傳播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