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適逢對日抗戰勝利六十周年,前行政院長郝柏村談到這一段歷史時堅定地指出,對日抗戰是中華民族重要的歷史篇章,沒有這場戰爭的勝利,臺灣不可能回到中華民國,回復抗戰歷史的真相是兩岸的責任。 郝柏村也感慨地說,國軍抗戰的成果最後被中共接收,當時國共合作期間要抗戰建國,結果卻是「國民黨抗戰、共產黨建國」,我們稱得上是最慘的戰勝國,日本則是最幸運的戰敗國。 抗日救國時代使命 郝柏村,民國八年七月十三日生於江蘇省鹽城縣,陸軍官校十二期砲科、陸軍大學二十期、三軍聯合參謀大學、美國陸軍砲校高級班、美國陸軍參謀大學畢業
。曾任總統府資政、行政院院長、國防部長、中山科學研究院院長、參謀總長、陸軍總司令、陸軍第一軍團司令、陸軍第九師師長等職,並曾任中國國民黨副主席、中常委。現任王陽明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國民黨中評委主席團主席,著有「八年總長日記」、「無愧」等書。以下是記者與郝柏村前院長的訪談紀要: 問:抗戰勝利至今已六十周年,您是國軍中少數經歷過對日抗戰的退役將領,請您簡述從軍經歷,以及實際參與的戰役。 答:我是黃埔十二期砲科畢業,民國二十四年在南京入學,二十七年在武昌畢業。抗戰剛開始,我還是軍校學生。淞滬會戰開始後,軍校從南京、九江、武漢,一路遷到成都,不過我沒有跟到成都,我騎著馬、帶著砲,行軍到蕪湖
,從蕪湖坐船到九江,到廬山附近繼續上課。 我實際參與的戰役包括,民國二十七年的廣州戰役、二十八年的皖南冬季攻勢戰役。皖南戰役結束後,我又回到砲兵學校普通科上課一年多,砲兵學校當時已經遷到貴州。受訓期間發生珍珠港事變,美國也參戰了。我畢業後擔任連長職務,加入遠征軍到了印度北部,接收美國提供我軍的一五五榴彈砲,這型重砲與國軍現在用的一樣。 全民投入沒有怨言 民國三十三年,我離開印度到重慶的陸軍大學讀書,雖然當時勝利已經指日可待,但是因為交通、物資全被封鎖,我在重慶的生活可說是最為困苦。 問:您當年報考軍校的主要原因為何?父母親如何看待您從軍? 答:我報考軍校時,父親並不反對,
母親是另外一個想法,當時青年的抗日情緒非常高昂,隨時準備打日本人。從九一八事變、一二八事變、長城抗戰、華北特殊化等事件,日本人一路壓迫我們,民國二十四年,軍校在華北都要秘密招生,不過我在南京是公開去報考的。 問:抗戰對您個人而言有何衝擊?是否改變原本的人生規劃? 答:對日抗戰是我們這一代最重要的時代使命,我們從小看著日本人壓迫我們、欺負我們,大家都立志要打日本人,我是基於這種原因報考軍校。當然,我舅舅是軍人,也是原因之一。如今,我們可以說是完成了歷史使命。 問:您認為國軍在武器裝備、素質等條件不如日軍的情況下,最後如何扭轉局勢獲得抗戰勝利?戰略上的致勝關鍵為何? 粉碎日人亡
華迷夢 答:日本自明治維新以後,軍隊已經高度現代化,國軍不能與日軍相提並論,當時國軍也沒有時間準備,除了淞滬會戰、長沙會戰等戰役讓日本人吃了苦頭,基本上,我們都是打敗戰。國軍最後為何能夠抗戰勝利,最重要的是蔣委員長的領導。他堅持抗戰到底的意志,任何困難都要克服。不像汪精衛老早就投降了。 我舉個例子,南京失守以後,已經有國際勢力要介入調停,但是蔣委員長沒有接受。蔣委員長認為,要停戰可以,不過日本人要回復到七七事變以前的狀態,否則就不談,日本人當然不答應,後來汪精衛頂不住了。 如果當時政府向日本人投降,中國現在可能是個四分五裂的政權,除了滿洲國以外,華北還有個自治區,南京也有個偽政權
。再來就是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不管犧牲了多少軍民、承受了多少苦難,我們都要同日本人打到底。「和平未到最後關頭,絕不放棄和平,犧牲未到最後關頭,絕不輕言犧牲」,一旦到了非打不可,「地不分東西南比,人不分男女老幼」,全民都投入抗日,沒有人埋怨。 就戰略而言,最重要的關鍵是「持久戰」。中國地大人多,可以同日本人打消耗戰,但日軍不可能派兵占領全中國。例如日軍打上海就打了三個月,犧牲很大,國軍粉碎日本人三月亡華的美夢。 問:有人認為在青年學生鼓吹抗日的聲浪下,民心士氣大受鼓舞,從您的觀察,當時青年學生如何投入抗戰?對抗戰有何影響? 蔣委員長堅持到底 答:青年學生在抗戰以前都是反政府,
共產黨也搞學運罵蔣委員長不抗日,不過,後來張學良看了蔣委員長的日記,才發現誤會他了。當時一般的宣傳都是蔣委員長不抗日,但是,抗日是需要準備的,所以,蔣委員長喊出「安內攘外」,內部要先安定好才能抗日,否則國軍跟日軍開打了,共軍還要在背後打你。 民國二十四年,國軍五次圍剿共產黨,把他們從江西趕到延安,共產黨當時沒辦法同國民黨打,所以用政治手腕弄個「西安事變」,西安事變以後,內戰才平息,但是半年後爆發七七事變,國軍可說在毫無準備之下開始對日抗戰。日本人很清楚,如果中國停止內戰後,再讓蔣委員長準備三、五年
,日軍就不可能打下中國。 問:就您的觀察,國軍兵員素質、訓練是否比不上日軍?原因為何? 答:中國當時的兵員素質比不上日本人,徵兵制度也很落後,由於大陸當時沒有戶籍、身分證,社會條件難以配合徵兵制度,弊端很多。由於兵源短缺,蔣委員長在抗戰末期,喊出「十萬青年十萬軍」,鼓勵青年學子從軍,加上國軍陸續接收美援裝備,對士兵素質的要求也相對提高,例如,當時會開汽車就是很了不起的事。 問:中共大力宣傳共軍在抗戰時,利用游擊戰在敵後發揮牽制作用,對抗戰勝利居功厥偉,就您的觀察,共產黨對抗戰的貢獻為何?對於中共刻意淡化國民黨對抗戰的貢獻,您的看法如何? 答:共軍對抗戰不能說沒有貢獻,不過頂多
只有兩成,正面完全是由國軍在打。共軍表面上是抗日,實際上參與的戰役很少,不過,共產黨厲害的地方在於,凡是國民黨撤退的區域,共產黨都可藉機發展勢力,由於日本人主要是占領大都市與交通線,鄉間地區都被共產黨慢慢控制,中共從延安時期的兩萬多人,發展到後來的七、八十萬人。 回復真相兩岸責任 中共還說,抗戰是共產黨領導的,這不是謊話嗎?開羅會議不是毛澤東去的,聯合國憲章也不是毛澤東簽的,中美條約也不是毛澤東簽的。真相是瞞不了的,回復抗戰歷史的真相是兩岸的責任。 我希望中共能正視抗戰歷史,把它從一九四五年到四九年的國共內戰切割開來,不能因為國民黨在國共內戰中失敗,就把國民黨的奉獻全部抹殺,這不
符合歷史事實,也不公平。抗戰時期,國軍是為中華民族而犧牲的,絕不是為國民黨而犧牲。然而如果沒有國民黨,臺灣早就被中共占領,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省。 問:抗戰勝利不久,中國大陸隨即陷入國共內戰,國民黨也撤退到臺灣,您如何看待臺灣與對岸的關係? 答:蘇聯解體以後,大陸也開始改革開放,經濟上已經不是共產主義,政治上也修改黨章成為「三個代表」、建立任期制等,一切無非是希望在穩定的基礎上改革,不能步上蘇聯的後塵。所以,我們過去反共,爭的是制度,而非主權。 臺海和平核心問題 問:從過去抗戰經驗,您如何看待美日兩國的關係轉變?臺灣與美日兩國的關係,以及臺灣日後在亞太地區的戰略角色?
答:我認為美、日兩國的關係變化很大。抗戰期間,美國支援中華民國政府,蔣委員長也希望美國基於同是自由民主陣營的立場上,協助我國建國。但是很不幸地,美蘇等國搞了個雅爾達密約,使得大陸被中共控制,這是大陸淪陷的主要原因。 國民黨在大陸失去政權以後,美國不得不在遠東扶植日本代替中國,國軍的抗戰成果也被中共接收,過去國共合作期間要抗戰建國,結果卻是「國民黨抗戰,共產黨建國」。我們稱得上是最慘的戰勝國,日本是最幸運的戰敗國。 臺灣要有自知之明,學習如何在大環境中生存,畢竟臺灣不可能成為平衡美中力量的平衡點。臺灣除了不做別人的棋子,也要把兩岸和平作為核心問題。(摘轉自中央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