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三十二年冬,全國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發出「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的口號,號召全國知識青年從軍報國,就在舉國掀起一片知識青年從軍熱潮中,當時在重慶的國立十二中就學的陳士驤,瞞著家人義無反顧的投入抗戰的時代洪流。 陳士驤表示,當時軍中不識字的人很多,而裝甲兵需要專業訓練的部隊兵源,因此,那時候的教育部長陳立夫發了一個函,給各中學及大學,函中主旨是為了徵選印度遠征軍的徵兵函告。十六、七歲的陳士驤看到這個函,深覺「國家有難、匹夫有責」;由於當時離家遙遠,深怕家人擔心,陳士驤後來就在未商得家人同意下,毅然決定參加印緬遠征軍的招募。 民國三十六年,陳士驤在北平退伍,並選擇在
杭州復學;民國三十七年,陳士驤進入空軍官校,當了好一陣子的飛行官。歷經數十寒暑,陳士驤回首少年時的報國豪情、駐印的刻苦訓練,至今仍是他最深刻的記憶,陳士驤表示,他們這批充滿報國熱忱的青年軍,雖然沒能趕上參與抗日聖戰,但其後在戡亂作戰中仍然發揮巨大作用。 適逢「七七抗戰」六十九週年紀念,陳士驤表示,抗戰期間全國人民的團結心與凝聚力,是抗戰終獲勝利最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他說,從八年抗戰的歷史經驗可知,國防安全的維護包括有形與有形的力量,武器裝備精良固然重要,但全民高昂的抗敵意志,更是奠定戰場取勝的重要基礎。(青年日報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