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砲兵作戰,都採用間接瞄準,也就是火砲在掩蔽物後佔領陣地,由觀測員在接近敵人的前線指揮火砲射擊。因此觀測員須熟嫻射擊技術,成為砲兵靈魂人物。 民國32年底軍校畢業,分發71軍山砲營第二連擔任觀測員,覺得很自豪;至33年秋,我隨部隊投入反攻龍陵打通滇緬公路的戰場。 那時,我連在龍陵、松山地區,奉命支援第八軍一○三師,對日軍松山據點的攻擊,而松山外圍有個略低於松山之滾龍坡,與松山形成犄角,相互支援,扼住滇緬公路咽喉,故欲打通滇緬公路,進攻龍陵,須同時攻取松山及滾龍坡;除松山之攻克有仗工兵挖掘坑道,以強力爆破,夷平山頭以佔領外,滾龍坡也因工事堅強,屢攻不下,傷亡慘重。 軍長苦思之
後,決定命我連組成單砲敢死隊,利用夜暗深入敵後,近距離直接瞄準,摧毀其工事,施行奇襲,協同步兵攻擊。 敢死隊組成,原由連附帶隊,卻因臨時稱病,而指定由我帶隊。黃昏出發前,長官親臨鼓勵、慰勞。 他特別對我說,必須達成任務,這是國家前途重要關鍵,能打下滾龍坡,就可攻下松山,打通滇緬公路,獲得美援,獲得抗戰的最後勝利,一定要勇往直前;說得明白一點:「我已為你的後事作了妥善的安排,請你一定放心。」 敢死隊由七五山砲一門、砲彈卅發、十名砲手和八匹馱騾組成,火砲分解為六個組件馱載。入夜出發,雖銜枚疾行,但因深山無路可循,又不能照明,黑暗中摸索前進,中途有一馱騾不幸跌落山崖下,若因此失去火
砲一個組件,此砲即成廢物,而憂心如焚,所幸隊員下崖搜索尋回,此中艱辛,難以言喻。 拂曉前,離目標不遠時,山中突起濃霧,我們仍摸索前進,估計已達目標區,乃趁濃霧掩護,將火砲自馱騾卸下組合,放列下架,佔領陣地。天微明,霧略散,發現日軍主碉堡,就在眼前,相距僅約百公尺,不覺一驚,若非大霧掩護,一被日軍發現則必為其火力消滅。即命瞄準手確認目標,砲手裝定藥包,將信管定位在瞬發與延期上,完成射擊準備,針對日軍主碉堡射口快速連續發射,不到十分鐘,卅發砲彈射畢,砲彈鑽入射口,清晰可見,爆裂時硝煙沖天,碉堡設施齊飛,日軍全無反擊能力。我軍步兵發起衝鋒,佔領滾龍坡,達成任務。熊綬春師長面致嘉慰,軍長犒賞一百
銀元分發全體隊友,並為我請領作戰有功的干城獎章。 沒有裝甲防護的火砲,距離百公尺,像步槍一樣充當敢死隊進行攻擊,獲致成功,古往今來從無此例,可稱驚天動地經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