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民楊境秋伯伯於日前至臺北市榮民服務處感謝鑲牙補助,不時露出全新潔白牙齒,非常滿意鑲牙成果,感激榮服處熱情服務,與游文勇專員、呂有勝輔導員話談甚歡,告知多年愛國情操往事及未完成之志業。 榮民楊境秋伯伯彰化縣北斗鎮人,民國十五年出生,世代經商,耕讀傳家,當時臺灣雖在日本帝國統治下,楊境秋伯伯小時候其祖父金水公不時細講中國歷史於庭前,告訴他祖先唐山過台灣的艱辛,萬里長城之壯偉,明朝開國皇帝「臭頭洪武君」朱元璋之故事,及國父孫中山先生曾三次來過臺灣鼓吹革命,是偉大之思想家,祖父期望他成年時,一定要想辦法回唐山,去看看這幾個歷史古蹟。祖父諄諄訓勉『賜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藝』學有一藝在手可走遍天下,將來才
有機會到達唐山,往後日常生活就不會煩惱。 抗戰期間,楊境秋伯伯負笈日本東京求學,民國三十三年冬,得知蔣委員長為挽救國家興亡,號召『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這個消息沸騰了他的熱血,瞞著家人放棄學業,毅然離開日本,假道當時朝鮮渡過鴨綠江進入偽滿州國,在準備進入山海關時被日軍逮捕,幾經折騰及華北愛國團體的協助,終於偷渡日軍封鎖線,加入青年軍第二○七師六一九團迫砲連擔任戰鬥列兵,楊境秋伯伯說到參加大小戰役不下百餘次,所戰皆捷,青年軍第二○七師「雄獅」之盛名遠飆,諸戰役勢如破竹,臨戰英勇,旺盛士氣,「愛國家、愛百姓、不怕死、不貪財」的愛民精神,常為東北同胞所樂道。 經過多次戰役,楊境秋伯伯
多次死裡求生,為國家存亡,視死如歸,每當作戰前,楊境秋伯伯教導渠等臺籍青年軍剪下頭髮及指甲,寫明姓名年齡籍貫,包妥後留交守營的同鄉戰友,以備萬一陣亡後,以無言凱旋,作為追思之遺物,其長虹貫日之悲壯,馬革裹屍之決心,實可感動天地而泣鬼神。 時隔六十餘年,楊境秋伯伯回憶說,民國三十六年八月中旬在火車被炸毀時,曾有到山海關一遊,在「天下第一關」攝影留念,遠眺壯闊雄偉萬里長城,蜿蜒向西北穿山越嶺而去,於是拾起一塊城磚約六分之一的碎片,帶回臺灣給祖父欣賞。當年在南京渡過雙十節國慶後,專程至中山陵謁陵,向國父遺靈行最敬禮,以朝拜聖地的心情,面對國父陵寢,默念祖父的教誨,不禁潸然淚下。後又到明孝陵朱元璋陵
墓,當時已僅留碑亭及神道等,這一趟生死之旅,走遍大江南北,仰觀日月疊璧,俯察山川煥綺,飽覽故國壯麗,感受到中華文化之博大精深,雖然為捍衛中華民國的錦繡山河灑過鮮血,但楊境秋伯伯毅然覺得值得,並完成幼年時祖父庭訓之教誨。 民國三十六年十月十六日,楊境秋伯伯一行六位臺籍青年軍向南京國防部預幹局報到,預幹局局長時為前總統經國先生,當面稱讚說「你們臺灣人是日本殖民地的人民,在日本留學還能跑回祖國參加青年軍抗戰,又在東北因戡亂作戰負傷回來,真是了不得!了不得!」,頒發輔字第一七三○號公函,內容為「茲有青年軍復員志願兵楊境秋一人,由南京至臺灣臺中就讀,希沿途交通軍警機關給予便利,並查驗放行為荷。此證,局
長 蔣經國」。楊境秋伯伯於當年十二月上旬,離開南京赴上海,搭臺南輪回台灣。 楊境秋伯伯平安回到故鄉後,向祖父稟告大陸點滴,祖父雖是心疼,但也為孫兒有如此愛國情操投筆從戎留下不捨之淚珠。一切安定後,楊境秋伯伯基於三大理念,「為激勵臺灣青年後進效法當年臺籍青年軍報國之精神,從而發揚光大」、「為追念英魂而激發臺灣青年愛國高潮」、「為團結復員返臺同志繼續奮鬥不懈,奮發向上為國爭光之精神」,積極為籌建『追念臺籍青年軍參加獻身抗戰戡亂陣亡戰士紀念碑及紀念館』奮鬥,雖然奔波超過一甲子的歲月,但至今尚未完成此紀念碑及紀念館之實現,楊境秋伯伯說雖已耄耋之年,但不能就此百事不問以安享餘年,他說如果我們不出來為
歷史做個見證,遂令青史煙沒無聞,更是對不起那些為國犧牲捐軀的英靈。楊境秋伯伯更說到,如果我們不出來激勵下一代人,遂令少數年輕人誤解臺灣人的大義血忱,便是辜負臺灣父老當年對我們自己的期許。楊境秋伯伯感激的說,這是我們這一群人對臺灣後起之秀的期待,相信也是臺灣父老兄弟姐妹的共同心聲。 榮民楊境秋伯伯樂於講授過去人生點滴,話語中隱含了不少經過大時代洗禮的人生哲學,楊伯伯說了「人生如戲,生活如藝術」之名言,非常富有人生啟發意義,深具體會人生歷練之結晶。 楊境秋伯伯一生如此為國盡功,為民效力,弘揚文化,見證歷史,「立德、立言、立功」之作為,振葉尋根觀瀾索源之精神,實為青壯榮民學習的好榜樣,尊為台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