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興仁原名劉德坤,民國12年06月02日(實為民國9年)生於河南西平縣。家中有四兄弟及一妹,排行第三,因家境清寒,生活困苦,遂於民國24年投入國民軍新七軍服役,後因無法適應軍旅生活而離營返家。 民國26年劉伯伯在家鄉外遊,遭抓伕編入第二戰區第八集團軍幹訓團,再度投入軍營。適值八年抗日激起,部隊在中條山黃河以南地區作戰,因裝備與日軍差幅甚大,致傷亡慘重,劉興仁時為倖存士官,奉上級指示所隸單位不到30人者,需整軍接兵再戰。 時因部隊官兵文盲居多,萬金家書難成,新兵每每想家,心情無處撫慰,時任上士班長的劉興仁,用木頭、竹子自製胡琴,邀新兵唱地方戲曲,排解思親情緒與鄉愁。曾有新兵因思念家鄉
新婚妻子而染重病,亟思請假返家,連長為防逃兵,以無相關法令而拒准假。經他向營長婉予進言:「逃兵失員與死亡,結果相同,兩害相權取其輕,不如准假或有不同結果。」該新兵遂獲准返家養病探親,病癒依期歸營。 劉伯伯因此頗受長官看重,當排長在克難坡作戰陣亡,連長拔擢其代理排長,延至32年編至聯勤總部161人員隊任副官職,部隊回山西輾轉至潼關,至抗戰勝利後部隊解編返鄉。 民國34年離營回家,大哥已故,二哥遭中共勞改15年,他於是再度入營從軍,編至聯勤第三支部。國共徐蚌會戰後,隨部隊輾轉從福建漳州、東山、惠安、汕頭至金門,駐紮金城總兵署。民國38年遭遇古寧頭戰役,戰後配調醫院管理員。47年又遭遇八
二三戰役,因部隊整編,屬無職軍官,遂於66年以上尉無給退伍。 劉伯伯於八二三戰役期間,在山后結識了梁淑英女士、因情投意合結為夫妻,婚後育有六女。為謀生計,他曾記憶家鄉製作的燒餅的方法和口味,自製工具學製家鄉燒餅,並開撞球室。由於人口多,居家空間狹小,他將臥室讓女兒住,自己則以撞球台為床。如此數年,也曾數度遷住他處,直到女兒皆嫁為人妻,各有成就,至為孝順,辛苦有了代價,劉員甚為滿意。 民國76年,兩岸開放,劉伯伯曾返家鄉探親,因在機場欲買三五洋煙未得,改買6條國產長壽煙攜回家鄉送禮。因從來不抽煙的他
,未曾查看香煙上印製有「反共抗俄」等標語,造成親友甚為恐慌,皆不敢接受,引為笑談。 時光飛馳,從年輕從軍,歷經抗日戰爭,剿匪徐蚌會戰,古寧頭戰役及八二三戰役,九死一生,無奈在背負離鄉別親的身心俱痛之下,平淡的在戰地金門度過後半生,猶對國家忠貞不已。目前逾九旬的他,尚能子孫滿堂,對照舊日袍澤,常常感慨不已,他表示希望兩岸永久和平相處,不再有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