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四十七年,我服役的師是金門機動打擊部隊,駐在海防第一線後方,但部隊多無既定的防禦陣地,少數駐防營區,大多數連隊借住民房裡。 我營在金西小西門村子周邊,平日晚飯後自由活動時間,官兵們洗澡、散步、康樂活動各有安排。 我是從槍林彈雨中活過來的,隨時都會考量部隊的安全,初到金門時,勤務太多無暇多顧。一個多月後,即在小西門附近偵察地形部署防禦陣地,輪流抽調各連挖掘自己的陣地和戰壕,準備一旦開戰時先有陣地可以掩蔽防護。 至八月中旬,各連陣地均已構築完成,並且利用夜間,演習進入陣地三次及防護射擊一次。 八月廿三日下午五點多鐘,一天難得輕鬆,我和副營長、指導員在借住民房過道間聊天,
忽然從北方傳來一陣陣「轟隆!轟隆!」的聲響,起初以為是防空射擊演習,細聽卻覺不像,即率作戰官和指導員到設在屋後小土丘上之營指揮所觀察,看到北海岸籠罩在黑煙和爆炸衝天火焰之中,並逐漸向島內蔓延。 由於情況急迫,即指示各連「儘速恢復掌握,準備進入陣地」。 當敵砲擊線推進到中央公路中段兩側之雙乳山,便再令部隊進入陣地,說時遲那時快,營指揮所已落了三發砲彈;接著,幾十發砲彈如下雨一般,向小西門村子周圍罩了下來,民房被打垮了好幾棟,幸好部隊早就依著牆腳為民眾挖了些掩蔽壕,有些還加上頂蓋,而無人傷亡;我營則除重兵器連的一位下士左腳被砲彈片砸傷之外
,餘皆平安。 大約一周後,本營奉調金東某240大砲陣地附近,各連離各砲陣地約三到五百公尺,因這一帶全是砂地,想挖個散兵坑都不可能。想我帶領著七、八百名官兵,必須保證砲陣地不被偷襲,而部屬安全,一時之間卻無法給予保障,心中不免著急。 及至發現大砲陣地西側約五百公尺處有個純石山的山坳子,就帶著副營長、指導員、作戰官勘察。 只見三面石山包圍成比外面略高的小型石谷,泉水從大石縫流出,小溪潺潺,評估足供全營飲用,於是決心在此建造營區。 為了爭取時效,即命副營長主導,擬訂計畫,每連十五或十六個班掩蔽部,從採石到所需的水泥鋼筋等材料,詳細列表說明;我則寫報告分析情況及利弊,整套計畫
直接上呈司令官鑒核;對師、團部則以全套資料送副本報備。 我們很快地接到師部通知:「司令官、副司令官將在某月某日上午八時,聽取現地說明和簡報。」遂動員營部官士兵準備寫景圖及書面資料等。萬分幸運,簡報順利,我尚且誇下海口,要建造「金門的陽明山」,全營亦於中秋節之前進駐新營區。 幾天後,司令官、副司令官蒞臨巡視,我請司令官為營區命名,他笑著說:「你不是說要建造金門的陽明山嗎?那就叫『陽明營區』好了!」 後來營區東側公路被颱風沖開一個缺口,本營又直接奉師命令建造一座「陽明橋(擋水的壩橋)」,最後是全團合力在缺口處填土完成通車。 部隊調離金門前,先總統 蔣公曾兩度蒞臨金門,都巡視
了本營區,並在我那小小作戰室稍事休息,垂詢部隊情況。平時遇有外賓到訪,司令官一定會帶到陽明營區,參觀巨石下因地制宜構築的小小作戰室。事隔四十七年啦,當時同甘共苦戰友的辛苦和忠勇事蹟,仍光耀在陽明營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