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山戰役距今已半世紀,那一千多位守軍壯烈犧牲的戰史,恐漸為世人淡忘。 民國四十二年,我服役﹁江浙反共救國軍突擊第四大隊第二中隊﹂任副區隊長,駐防南麂島;那年冬天,隨部隊調防一江山。不久,大陳防衛部指名戰力較強的第四大隊,選派八十四人編組為登陸排,我奉派擔任副排長,全排換發美式裝備,不時突擊大陸沿海及附近島嶼,以獲取有利情報。 一江山最接近大陸邊緣,也在浙江臺州灣口共軍岸砲的射程內,路橋機場起飛的米格十五,三分鐘即可臨空投彈,中共海軍有重慶和長治號兩艦,亦即我抗戰勝利後接收的日艦,經常騷擾砲擊。而我們海空軍不能越過臺灣海峽,守軍非常緊張,部隊長要求派在大陳的登陸排八十四人,儘速歸建以增
強戰力。 當晚,我們乘黑夜掩護重登一江山,連夜挖掘戰壕以備日間防空用;因整夜未睡,大家疲憊不堪,翌晨即各找掩體休息。三人在茅草搭蓋的廚房睡覺,不幸被敵機炸得血肉橫飛。但我們都過慣了戰鬥生活,每日照常作息,只是,日夜顛倒而已! 不久,大陳防衛部要一江山地區選派副職人員七名,送防衛部幹訓班受訓,我們加上採買及洽公人員約計廿多人,居然就此同船離開了一江山。 民國四十四年一月十八日,共軍發動超越守軍十倍以上的兵力、火力,並初次採陸海空三軍聯合作戰方式,由其總參謀長張愛萍統一指揮,以壓倒性的武力進犯一江山。 我們在大陳島上看到一江山地區像個火球燒滾了三晝夜;守軍在眾寡懸殊、孤立無援之
下,戰至全部犧牲,確是世上少有的戰事。 開放探親後,我去浙江路橋、椒江多次;據鄉親言,共軍﹁解放﹂一江山動用陸軍一師,海軍主力有重慶和長治號兩艦和許多機帆船,空軍都在路橋機場起飛,方便又快速。 因共軍初次實施三軍聯合作戰,通訊設施不良,三軍協調生疏,飛機、岸砲、艦砲炸毀了很多共軍自家的登陸部隊與艦艇。 據說共軍傷亡在五千人以上,是我守軍的十倍;而被拖回來的共軍遺體難以計數,卻都在海邊挖了很多大坑,連同血衣﹁丟﹂入坑內了事。 椒江市內建有一座﹁忠烈祠﹂,祠內掛著很多遺像框,下方註有年齡、籍貫,都是不到廿歲的小伙子,且各省都有,而以四川、雲南省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