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兵之基本任務為建設與破壞,當部隊前進時,要逢山開路、遇水造橋──建設也;而部隊撤退(或防禦)時,則要爆破及布雷──破壞也。故工兵是攻擊在前,撤退在後;最危險的地方,就會有工兵出現,布雷是其中之一。
一九五六年三月,奉命擔任小金門北半島的布雷任務──人員殺傷雷:M14塑膠雷、M2A4跳雷。布雷並不困難,惟海邊原先就布有砲彈改裝的子母雷,較平坦的地方布有M6戰防雷,多年來誰也搞不清楚,沒有人敢進去。雷區既無紀錄可查,海邊的茅草又比人高;問第一線守軍,說移交時只講這裡是地雷區而已。雖是困難重重,既接命令,只有去執行。我找了同班同學張志方、陳永康一起研究,並去海邊找雷區、找地雷、找子母雷。找到一個用好幾個砲彈綁在一起的子母雷,中央那個高一點,裝有引信,使用電線或鐵絲當拌線,向兩邊拉一~二公尺,固定於木樁上。我三人躲到遠處散兵坑中先試一下威力,先使用繩子拉拌線,結果轟隆一聲巨響,地表炸出一個大洞,
威力還真不小。其次去找戰防雷區,班哨說,移防時,移交者告知:「海灘上每一個酒瓶底下都有戰防雷,只要算酒瓶就知道有幾個雷。」這種以酒瓶做記號的方式,是違反雷區保密規定,真不知是哪位天才想出來的辦法。兩位同學提供我很多寶貴意見,我就帶回排裡去辦理。
我的措施是:先教育排內弟兄,認識地雷性能、海灘現狀,如何去經始(畫布雷位置),布下雷、去保險、做記錄、圍鐵絲網、掛標示牌,再實際示範操作。然後將全排分成五組:第一組為搜索組,在沙灘旁草叢中排除障礙,除去子母雷之拌線,讓其失效;第二組為經始組:經始置雷位置,並挖鬆土壤;第三組為布雷及發火(去保險)組;第四組圍鐵絲網及掛標示牌組;第五組為記錄組。任務分配完畢,準備布雷所有器材,然後率全排弟兄到第一線步兵連位置,同時亦請步兵連配合管制人員出入。有了充分的準備,進行得非常順利。
有一天,在沙灘上,我派搜索組在前面搜索,卻未發現戰防雷(因這一區未用酒瓶標示);待全排弟兄進入沙灘後,才發現雷區。我當機立斷,下令全體停止作業,原地不動;然後依逆序分批順著原來之腳印撤退,終於平安退出地雷區,沒有發生意外,真慶幸啊! M6戰防雷為壓炸式,是針對戰車而設計,須有六百磅壓力才會引爆。通常一個人站上去是不會爆炸的,但也會有例外,二十六師周季良同學,在大金門因為布雷不小心,為國捐軀。
一般部隊對地雷之認識都不夠,尤以對人員殺傷雷為然。M14是塑膠殼做的,同月餅大小;人如踏上去,腳會被炸斷,地雷搜索器也搜索不到。M2A4是跳雷,除了壓力會爆炸外,還用拌繩拉到兩邊,人拌到後該雷會跳起來,比人高一點爆炸,碎片及於方圓二公尺,可見其殺傷力之強。
布雷危險,排雷更加危險。在常年的風吹雨淋、海水沖激沙灘不斷變動情況下,所布之雷雖有固定,其位置免不了有所變動,因此工作人員莫不談雷色變。自兩岸開放,交流頻繁,戰事較為和緩後,金門當務之急就是排雷。因國內沒有此項專業人才,只有花大錢請國外的專家來處理。但望排雷乾淨後,金門布雷永遠成為歷史名詞,不再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