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民陶文懋伯伯,出生於浙江鄞縣,幼時隨著國軍輾轉來到台灣,在這個機緣下加入從軍的行列,從軍初期服務於野戰部隊,民國43年奉命移防駐守金門,民國46年因地緣關係被挑選至左營參加受訓,陶文懋伯伯回想當時受訓時教官說到「第一不要把自己當人看,第二至少要扒三層皮下來」,可見當時訓練的嚴格。民國47年左營結訓後奉派至金門,正巧適逢823砲戰期間當時任職於成功隊(101兩棲偵查營的前身)擔任三等士官長一職,時值26歲的陶伯伯回想起那段日子,也有幾段難忘的回憶。
陶文懋伯伯對於砲擊的記憶可追溯到民國43年的九三砲戰,當時伯伯正在古寧頭海灘執行挖外壕工事構築勤務時,共軍突然發送一群砲彈,而第一群砲彈正落在外壕工事構築附近,當時陶文懋伯伯身旁的弟兄瞬間身首異處的慘景迄今仍歷歷在目,無法忘懷。
民國47年8月23日陶伯伯甫自左營結訓分派金門不久,單位駐地在溪邊附近。當晚只見遠處天空一片紅光,還以為是彈藥庫爆炸,殊不知這竟是中共後來持續對我金門地區20年砲戰的序幕。823戰役當日共軍對我金門西半島密集的砲擊,當時共軍部隊射擊目標以國軍設施及砲陣地居多,伯伯因駐地位於金門東半部,所以,受到的砲擊的確也較少。
陶伯伯述說,金門守軍部隊起初幾乎沒有任何可供遠程射擊的火砲,大部分的部隊都使用七五山砲,不論射程及威力對中共都不具威脅,直至砲戰發生前,金門防區才陸續增援部署105榴砲及155榴砲,而八吋榴及240等巨砲則是到砲戰開始後才經由美國援助運抵至金門,當時陶伯伯駐守的溪邊附近就部署了一門240砲,陶伯伯說,有一次240砲無預警向大陸圍頭地區試射,瞬間溪邊全村的玻璃都碎了,村民還緊張的訊問陶伯伯發生甚麼事,而這對於第一次聽見240砲射擊威力的陶伯伯來說著實讓他震驚許久。
陶伯伯回憶起在「成功隊」至大陸出任務時的往事,他述說,每次出任務都是保密的,自己出過二次任務,都是回來後家人看我全身都濕的才知道我去出任務,有一次出任務時,在任務完成後,因為有人貪功,本來應該離開,卻反而跑到中共陣營,因而造成有5位弟兄無法順利回來。
民國47年8月23日到同年10月5日這44天,是兩軍對峙砲火最猛烈的時間、後來逐漸演變成單打雙不打,且之後射擊也以砲宣彈為主,對於現在時值太平,甚至有人懷疑國軍部隊當初艱苦衛戍金馬台澎的過往,只希望碩果僅存的我們能替這段烽火歲月作見證,也希望兩岸千萬不要戰端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