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秋冷伯伯,一位名副其實的海戰英雄,生於民國21年10月19日,來自台灣省彰化縣。海軍政戰中尉退伍,在軍旅生涯展現非凡才能,更在台灣保衛戰中立下赫赫戰功。特別是「九二金門料羅灣海戰」中的英勇事蹟,無疑是他軍旅生涯最可歌可泣的篇章。這場鮮為人知的海戰,並未像823砲戰那樣廣為人知,但對於參與其中的劉秋冷伯伯而言,卻是一段永難磨滅的回憶。
歷史背景:金門海域的保衛戰
在台灣海軍歷史中,金門不僅是一個重要的軍事據點,更是無數海軍英雄為國捐軀的地方。金門的海域,特別是料羅灣周邊,一直是軍事對抗的焦點。1947年9月,台灣海域的局勢緊張,金門島周圍的海面不時遭到共軍的襲擊與封鎖。海軍的各型艦艇日夜巡弋,守護著這片至關重要的水域。
九二金門料羅灣海戰發生在這樣一個特殊時期。當時,金門的海上防線面臨著極大壓力,而海澄砲艇和江勇砲艇則負責著此地的巡邏任務。劉秋冷伯伯作為海澄砲艇的政工少尉,深知這份責任的重大,並時刻為可能的戰鬥做著準備。
艦艇與艦員:海澄砲艇的精銳之師
海澄砲艇隸屬於海軍,擁有精良的火力與靈活的機動性,是海軍巡邏隊伍中不可或缺的一員。艦長祝彥光指揮下的海澄砲艇,除了海軍的基本訓練外,更重視全艦的作戰準備與士氣建設。作為政工少尉,劉秋冷伯伯負責協助艦長進行艦內政工事務,並且肩負起激勵官兵士氣、維護作戰信心的重任。
在戰鬥前,劉秋冷伯伯協同艦長祝彥光,進行了全艦的安全檢查與精神動員,讓每一位官兵都以必死的決心和必勝的信心,準備好迎接任何突如其來的挑戰。透過政工部門的組織工作,海澄砲艇的官兵能夠保持高度的作戰精神,並在接下來的戰鬥中,發揮出色的戰技和強大的凝聚力。
戰鬥經過:海澄砲艇的英勇對抗
1947年9月19日,夜幕降臨時,海澄砲艇奉命巡邏金門西南的海面。當時,這一帶海域的局勢十分緊張,敵軍的快艇與岸砲時常對我軍艦艇發起襲擊。當晚22時50分,海澄砲艇發現三艘匪軍快艇從右前方迅速接近。海澄砲艇的官兵毫不猶豫,立即做好戰鬥準備,艦長祝彥光迅速指揮艦艇轉向,以避開敵軍魚雷的攻擊。艦員們在政工少尉劉秋冷的指導下,保持冷靜,準備迎接戰鬥。
隨著敵艦逐步接近,海澄砲艇立即發起猛烈的還擊。短短幾分鐘內,海澄砲艇便已經成功擊中匪軍一艘快艇,並在爆炸中將其摧毀。面對兩艘逃逸的敵艦,海澄砲艇不僅繼續火力壓制,還成功將其逼退。敵艦試圖逃竄,但卻無力反擊,最終被擊退至東北海域。這場戰鬥持續了近50分鐘,在此期間,海澄砲艇僅受到輕微損傷,而官兵們則在極端危險的情況下,依然能保持高度的專注與決心。
政工人員的角色:激勵與紀錄
作為政工人員,劉秋冷伯伯在這場戰鬥中發揮了關鍵作用。除了協助艦長達成作戰目標外,他還擔負了傳令聯絡、激勵士氣、觀察與記錄戰鬥情況等多重任務。在海澄砲艇正面迎擊敵艦的同時,劉秋冷伯伯負責迅速傳遞指令,確保每位艦員都能清楚了解當前的作戰狀況。他在戰鬥中不僅維持了艦內秩序,還激發了每一位官兵的戰鬥力,鼓舞士氣,讓大家在面對敵軍的強大攻勢時,依然能堅定信心,毫不退縮。
此外,劉秋冷伯伯還負責觀察並詳細紀錄戰鬥過程。他敏銳的洞察力和扎實的紀錄能力,使得這段歷史得以真實而生動地呈現,為後人留下一份珍貴的戰鬥資料。他的紀錄與戰後的檢討,為其他海軍部隊提供了寶貴的經驗與教訓,並為後續的作戰規劃提供了有益的指導。
戰後的檢討與反思:提升戰鬥力的關鍵
戰後,海澄砲艇返回基地後進行了戰鬥檢討會。在這次會議中,艦員們詳細分析了本次海戰中的得失,並對戰術、裝備及訓練進行了深入探討。劉秋冷伯伯作為政工人員,提出了重要的建議:加強官兵的戰技訓練,尤其是提升射擊技術,並建議加大後方支援力度,從精神層面鼓舞前線官兵的士氣。
他強調,作為一支革命軍隊,士兵的士氣與訓練永遠是作戰成功的關鍵。此次海戰中,儘管海澄砲艇官兵的裝備不如敵人先進,但憑藉著高度的凝聚力與精良的戰鬥技巧,依然成功擊退敵人,取得了勝利。劉秋冷伯伯認為,這場海戰的經驗充分證明了「越是危險的地方越是安全」的道理,只有在不畏艱險、全力以赴的情況下,才能真正做到以少勝多,創造出意想不到的勝利。
結語:海澄砲艇的英雄事蹟永誌不忘
九二金門料羅灣海戰,無論是對台灣海軍,還是對整個台灣的歷史,都具有深遠的意義。劉秋冷伯伯和海澄砲艇官兵所展現出的英勇與智慧,至今仍在金門的歷史中閃耀著光芒。這場戰鬥不僅彰顯了台灣海軍的戰鬥力,更是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詩。劉秋冷伯伯的英勇事蹟,將永遠激勵著後人,提醒我們不畏艱險、忠誠報國的精神,將在未來的每一場戰鬥中繼續綻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