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細雨濛濛的太武山,年近九旬的彭伯伯緩步走上忠靈殿,步履雖緩,神情卻堅定。他的目光停留在那一座座靜默的英靈紀念碑前,彷彿回到了76年前那場驚心動魄的戰役——古寧頭戰役。彭伯伯,本名彭生喜,江西南昌縣塔城鄉人,17歲投筆從戎,加入國軍第42團第一營第一連,擔任醫護兵。1949年10月24日傍晚,他隨部隊登陸金門料羅灣,原本預備隨軍撤退來台,卻臨危受命轉往金門支援,未曾料想,即將面對的是一場關鍵且慘烈的生死戰。
隔日清晨,古寧頭戰役爆發。三天三夜的激戰,天翻地覆、血肉橫飛,戰場上每一分每一秒都攸關生死存亡。彭伯伯身為醫護兵,衝鋒陷陣的同時,也在槍林彈雨中奔走救人。他至今仍記得,那天他奮力救援突擊排排長楊愷,眼睜睜看著楊排長因傷勢過重撒手人寰,悲痛萬分。「他眼神堅定,卻已無力說話,我握著他的手……到現在還記得那感覺。」彭伯伯哽咽地說。更沉痛的是,他的堂兄彭香喜也在戰鬥中壯烈犧牲,而他本人則在一次砲擊中被破片擊中左腿,幾近失去行動能力。就在同日下午,他深敬的團長——李光前將軍——也遭敵狙擊,不幸殉職。「那一天,死神就在身邊繞了一圈又一圈,我以為自己再也走不出去了……」他靜靜地望著太武山的千人塚,輕聲呢喃。
114年5月28日重返金門,在榮民服務處劉信義處長與工作人員陪同下,彭伯伯一一瞻仰忠靈殿、千人塚與李光前廟,並將心中牢記的亡故戰友之名,於李將軍廟中大聲唱名,期能讓忠貞的亡故英靈永伴在敬愛的將軍左右。他走到廟旁垂掛李光前將軍的遺相前,經過片刻遲滯、努力瞇著眼辨認後,微微點頭,說:「的確是他,就是將軍的樣子。」隨伺在旁的劉處長則溫和地回應:「這是從軍校時期留下來的老照片,或許與您戰場上的記憶略有不同,但我們希望藉此幫助世人記住他的英勇。」此情此景,彷彿歲月凝結,戰火記憶與現實交會於眼前,讓人動容。
除了古寧頭戰役的記憶,彭伯伯也回憶起當年自江西輾轉來台的艱辛路途。從江西出發,穿越福建,一路步行輾轉來台,途經之地戰火紛飛、物資匱乏。他說,當時每日僅上午9點與下午3點供餐,經常餓著肚子行軍。「我記得,常常趁休息時跑到田裡挖地瓜,偷偷分給同袍充飢。他們的眼神中透著感激,那是兄弟情……」他眼神閃爍著不捨與懷念。晚上,全班十個人只能共蓋一條毯子,就地躺在路旁休息。即使寒風刺骨,也無法停下腳步,因為敵軍的砲火隨時可能襲來。每前進一步,都是一場考驗。「那段日子真的很苦,但也正因為如此,才更懂得生命的可貴與同袍的情義。」他語重心長地說。如今,戰火遠去,但記憶仍鮮明如昨。彭伯伯說,他不曾後悔從軍,也從未忘記那些犧牲的戰友。他希望透過這次重返金門的旅程,把這段歷史說給更多年輕人聽。「希望你們記得,那些年,有人為這片土地流血、犧牲,他們的名字,也應該被永遠記住。」
在太武山濛濛細雨中,彭伯伯挺直腰桿,對著忠靈殿深深一鞠躬。這一鞠,敬的是戰火中失散的兄弟,是歷史的記憶,也是和平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