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明的生命歷程,是一部與臺灣同步前進的時代紀錄。從少年隨親人自大陸遷臺,並於17歲穿上軍服報到陸軍戰車基地勤務廠(今陸軍兵工整備發展中心)報到,他的青春歲月便與鋼鐵、機油和戰車為伍。從二等兵一路晉升至上士,服役20餘年。在軍旅歲月中,他不畏嚴苛任務,總是默默扛起責任,是戰車基地中備受信賴的骨幹之一。
退伍後,他並未選擇安逸生活,而是轉往退輔會榮工處,繼續投身國家建設。他參與過曾文水庫工程、臺中港建港工程、日月潭(明湖與明潭)抽蓄水力發電工程,也投入三義鐵路段縱貫鐵路(山線雙軌)的建設工作。不論烈日曝曬或山區濕寒,他始終秉持軍人本色,早出晚歸、親力親為。他說:「軍人保家衛國,榮工建設國家,兩者同樣光榮。」他長年穿梭在管線與電路工程裡,繼續為臺灣的發展奉獻,用行動實踐「退伍不褪色」的信念。
但除了鐵血軍魂與建設事業,他生命中最溫暖的一部分,是與妻子的相知相守。兩人多年前在退休後相識,當時的他沉穩內斂,妻子則細心溫柔。王振明常說,人退休後生活仍需要精神陪伴,她的理解與體貼,給了他最堅實的後盾。
退休多年來,無論家裡大大小小事或是外出,她始終默默陪伴,照顧家庭、解決所有問題。如今兩人攜手走過數十載,感情依舊深厚。晨起共飲一杯茶、黃昏牽手散步,空閒之餘共同興趣是一起創作水彩畫,成為他們退休生活中最平凡卻也最幸福的日常。
王振明的故事,是臺灣現代史的一頁真實註解。他不曾站上鎂光燈下,也不以英雄自居,卻用一生的堅守與奉獻,書寫出一位榮民默默為或奉獻的生命篇章。從軍旅中的鋼鐵戰車、油漬機具,到退伍後投身國家十大建設的現場,他無論身處何地,皆以實踐代替言語,以無聲行動築起臺灣的基礎與希望。他的手曾握過戰車修具,也維修過大型水力發電機,既是國家工程的守護者,也是家庭的守望者。在那佈滿油漬和管線工程之間,他日復一日不求回報的努力工作為國家工程貢獻;並在與妻一同作畫與出門散步中,是他對愛情與人生的深情款待。他用人生證明,軍人的價值不止於戰場,榮民的力量不僅在於過往的貢獻,更在於對社會持續的回饋與擔當。王振明以他平凡卻堅毅的腳步,走出了一條值得敬佩的榮民之路。
他的生命雖不轟轟烈烈,卻讓人動容,既代表了無數榮民的縮影,也讓我們看見,在國家成長與變遷的背後,有這樣一群人,靜靜地為土地流汗,為家庭付出,為理想堅持。他們不求讚頌,卻值得銘記。他們的故事,應成為我們世代傳承的珍貴記憶與精神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