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榮家內住榮民王北山,今年四月,出版了厚達六百餘頁的<韓戰生死戀>;以小說的型態,細數中共「抗美援朝」的戰場故事,以及他從中國國民黨的黃埔校軍,歷經共軍、韓軍、美軍俘虜,以迄回到自由祖國台灣,所見所聞所感的悲壯事蹟,筆觸雖然理性,讀來卻是滴滴血淚。 王北山,民國十七年三月十七日生於於福建;於抗戰末期,投身軍旅,就讀黃埔軍校第二十三期。民國三十八年間,王北山二年級時,隨黃埔軍校學生總隊撤往西康,不意在四川大邑縣為共軍攔阻,幾經戰鬥,大隊長李劍仇壯烈成仁,中隊長苑毓芬自盡報國。 接著,學生總隊官員生退回成都被圍,遭共軍所俘,並送往西南軍事大學勞改營,整編、整訓與思想改造,再送往四川資中修築成
渝鐵路。幾個月後,韓戰爆發,調回新都,編入共軍六十軍參加「抗美援朝」,從此展開一連串坎坷的生命歷程;直到民國四十三年一月二十三日,才隨一萬四千名反共義士回到自由祖國台灣。 他所隸屬的共軍六十軍一八0師,於韓戰中期進入北朝鮮後,從西線調居中線,擔任第五次戰役第二階段的重要戰鬥任務,並作為中央突破的尖刀師;但這支曾經擁有輝煌戰績的部隊,終究是不敵美軍而被包圍殲滅。 王北山基於求生本能,投奔以美軍為首的聯軍,盼能得到國際公約保障,卻錯投到專以中國人做人肉砧板,來蒐集情報的南韓L師團;到了這裡「活著根本不是人,死掉只是一座墳」,在感傷十幾二十位同伴相繼死亡之際,他再次策劃出走,一行六人經九死一生,
到達聯軍戰俘營,而以堅定反共心志,投向中華民國復興基地台灣。 來到台灣,他和伙伴們毅然繼續從軍報國,且在林口獲編成「反共義士戰鬥團」。雖然政府規定,可依戰俘營帶兵職務,分別核予軍官職務,但很多人都未上報,寧願當兵,令他敬佩不已。王北山則以黃埔畢業學資,獲授予少尉軍階。 民國四十八年退伍之後,王北山通過了輔導會所安排的輔導考試,在花蓮師資訓練班受訓一年,先後任教於台北縣漁光、清水、濂洞、三峽、大成國小,至民國七十七年為返鄉探親而申請退休;返鄉三次後,於九十一年九月入住台北榮譽國民之家安養迄今。 王北山有感於過去雖見戰友高文俊曾寫書報導韓戰部分事蹟,卻未見坊間有關韓戰的小說,乃自民國七十八年
起,動筆寫下他親身經歷的點點滴滴,歷經十年完成三十餘萬字巨著,竟也因為字數過多、定價偏高,兩大報系和多家出版社,都未談成出書計畫;最後以自費方式,由揚智出版社編印發行,並蒙作家司馬中原先生作序,讚為非常傑出的戰爭小說。 他央請榮家好友孫仲明、何睦臣一同到出版社取回五十冊捐給榮家,由於書太重,還是包計程車帶回的。王北山欣慰地表示:「書終於出版了,心裡好似放下大石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