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歲人瑞陳孝祿民國18年3月於山東省出生,父親陳幹是國民政府知名國共內戰抗日將領,早年追隨國父孫文參加革命,曾任山東民軍統領、山東政務廳廳長、軍部參議、國民革命軍第二支隊司令,民國12年晉任陸軍中將;母親楊紫霞酷愛習文練武,青年時女扮男裝投身辛亥革命,參加過廣州黃花崗起義和武昌起義的戰鬥,成為譽滿軍營的巾幗英雄。陳孝祿自小家境富裕,父親去世後,家道中落,民國26年抗日戰爭爆發時,陳孝祿僅有3歲,他隨母親離開山東省至安徽省外婆家避難,後因戰亂與母親分離,陳孝祿被送往河南,開始8年流亡學生及擔任救護兵顛沛流離的生活,這段期間,他因緣際會跟隨外籍老師學習鋸琴演奏,由於物資缺乏,只好從戰場撿拾失事美軍飛機機組員使用的鋼手鋸湊合使用;抗戰勝利後,民國35年秋,他回到安徽與母親團聚,擔任宿州啟秀女中音樂老師,並編撰啟秀女子初級中學音樂教材(1946-1947),不久大陸淪陷,國民政府播遷來台,母子再次分離,從此未再相見。
民國38年陳爺爺隨軍隊來台後,轉至苗栗縣公館國小任教官。當時因台灣發生二二八事件後,本省、外省族群嚴重對立,苗栗縣客庄也流傳著「有女兒若嫁給阿山子,不如剁給豬姆食」的歧視語。而陳爺爺妻子彭秀貞,則出生於苗栗縣公館鄉,為客家農村子弟,她18歲於台北女子師範學校畢業後,回鄉於公館國小任教。兩個因教育工作相識一見鍾情,經過一番愛情長跑及面對族群對立的社會氛圍,最後於民國46年結成連理,陳爺爺直至民國57年參加「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屆退前轉業考試,考取台灣範學院,讀完兩年學業及在苗栗獅潭國中實習一年後,於民國60年8月以少校軍階退伍,正式轉任為教師。
陳爺爺民國78年於公館國中擔任輔導室主任退休後,夫妻投入志工行列為社區服務,陳爺爺相信「助人為快樂之本」,絕不做利己不利人的事,也長期捐款給樂活協會、慈濟功德會、華山基金會等等,免費教學「交際舞班」,陳爺爺90歲加入公館樂活長青協會當志工,94歲擔任理事長2年,推動銀髮族學習,教授「英文歌唱班」、「古文成語班」,妻子是公館鄉公所資深志工;陳爺爺表示,人生就是要多學習,才沒有空白,力行活到老學到老,退休後不但持續到補習班上英、日語,在社區大學學電腦,還曾遠赴英國學國標舞。陳爺爺長期練舞,舞姿翩翩有勁,是苗栗社區大學最資深的志工、學生兼講師,學舞、教舞逾30年,讓他有如「凍齡」的容顏,面對學員最常被問的問題就是如何健康養生,他說,不菸不酒,保持愉快,天天跳舞、種菜,維持規律生活,就是常保青春最好的祕訣。民國109年獲頒輔導會榮民楷模,民國110年當選苗栗縣模範老人獎,民國112年獲頒華山基金會榮譽博士,民國113年當選中華民國老人協進會第59屆模範老人節楷模。
陳爺爺自述百年走來,回首今生,父母均為革命先烈、開國元勳,幼年過著富裕生活,抗戰開始避難大後方,受盡流離顛沛之苦,勝利後又碰到國共內戰,後隨國軍輾轉來台,歷經千辛萬苦,親人還是兩岸分離,無法團聚;抗戰是血淚交織的歷史不能忘,對於經歷過那段抗戰歲月的陳爺爺來說,不只是歷史名詞,而是一段難以抹滅的血淚記憶,生離死別的煎熬,顛沛流離的淒苦;在大時代的漩渦裡,他們無從選擇,只有面對與承受。陳爺爺無輝煌的軍功彪炳戰績,雖然父母親是知名國共內戰抗日英雄,但陳爺爺記取父母親的遺願,響應知識青年投筆從戎,在國家有難時扛起槍管,拿起大刀奮勇迎敵,而流亡學生時期,更以鋸琴演奏音樂述說戰火無情安撫同袍;陳爺爺每每午夜夢迴,望著浩瀚星空時,也勾動著一段又一段生離死別、顛沛流離的記憶永無法抹滅,也更珍惜現今所擁有的幸福和睦家庭及安定、安全、進步、繁榮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