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四十年一月六日,政工幹部學校,創立於北投日遺競馬場(之後易名「復興崗」),第八期起因應時代需要,改為四年制政治作戰學校,設立研究、本科、業科三個班;所謂業科,即新聞、美術、音樂、戲劇、體育之總稱。男女學生,來自陸、海、空三軍,階級自中校以至士兵,帶薪受訓;女生中隊住木蘭村。 首任校長胡偉克少將,繼為王永樹少將;教育長為沈祖貽先生,教育處長梁孝煌上校,訓導處長王昇上校,總務處長朱學孔少將,後為黃惕齋上校。 余於四十年十月,由臺灣省保安司令部奉派第一大隊四中隊擔任上尉區隊長,中隊長為徐廣德中校,副隊長張之光少校,指導員王生善少校,負責業科班學生管教任務;「管」就是軍事管理,「教」是
由隊職官包辦軍事學術科,但專業課程,仍外聘教授(官)講授。業科班五種不同學術性質,五種不同學生性向,作息時間也略有不同,欲溶於一爐,管教工作,煞費苦心。 學校初創,校舍多為日遺簡陋馬廄和少數跑馬場辦公室,校區荒涼,草深沒脛,全由隊職官和學生,利用晨操、自習,或體育課等時間,割除蔓草,修建人行道、集合場、排水溝,栽種樹木、草皮和修築圍牆;晨跑到小坪頂運動,歸途每人撿一臉盆石頭,來修建大操場跑道。校內的一草一木,都由官生胼手胝足、流血流汗,建設完成。嗣後經濟富裕,昔日克難創作,早改建為現代化高樓大廈,校區綠樹成蔭,柏油道路,四通八達,運動場跑道,也改用現代化的材質鋪設了。 幹校創辦於政
府遷臺後,國軍亟欲造就文武合一、術德兼修之中堅幹部,作為反共建軍骨幹。當時物資貧乏,生活艱苦,但復興崗上弦歌嘹亮,朝氣蓬勃,充滿愛國精神。國防部總政治部(今總政治作戰局)主任蔣經國中將,親頒政工幹部信條 :一、吃人家所不能吃的苦。二、冒人家所不敢冒的險。三、負人家所不肯負的責。四、忍人家所不願忍的氣。勉勵學生和政工人員,身體力行,並每月蒞校主持週會一、二次;有時黎明起床號音一落,就站在學生隊伍後面,參加點名或升旗,實地了解隊職官管教情形及學生表現。 學生畢業後,服役部隊,確實發揮了鼓舞士氣、提升戰力效果,對建軍備戰,功不可沒。退伍後,服務社會,亦各有一番貢獻和榮譽,以業科班而言,如吳東權
、戚宜君、鄧雪峰、陳君天、張放、孫光、王瑞、于恒……等人。 學生前三期流血流汗,各留下典型風範昭日月,即第一期不怕苦,克難建校;第二期不怕死,參加東山島戰役;第三期不要錢,為民服務不取報酬。 四十三年十一月,余在第四期學生入伍期滿時,兵科歸位。初離校一、二年間,元月六日校慶,均蒙柬邀返校觀禮;後因時日過久,人事變遷,便無緣再踏進校門,回想往日仍歷歷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