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擴大慶祝和紀念「一二三自由日」五十周年,在五十年前參與韓戰起義來歸的「一萬四千名證人——韓戰反共義士」中有十位義士代表在自由日五十周年紀念前夕,重返當年南韓戰俘營,回憶當年爭取自由的歷史點滴,也感歎戰爭的殘酷,義士們呼籲國人要團結、族群融合,共同捍衛台灣這片自由樂土。 義士歸國五十周年代表平占芳、王傳洲、祝新堂、荀樹德、楊萬福、任先春、孫仲明、郭昌和、羅化忠、王樹袁在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的安排下,由李惠鈞副秘書長帶隊,於一月十七日搭機赴南韓,進行了四天的「懷舊之旅」,這批歷史的見證人重回巨濟島的戰俘營
,以及釜山、濟州島等當年爭取自由所住過的戰俘收容所,回憶過往,不勝唏噓。 重回巨濟島的戰俘營,十位歸國義士代表心情激動,坐在遊覽車上,看著沿路景色,開始回憶當年在戰俘營的點滴。 那真是「人間煉獄」,平占芳說,在戰俘營過的不是人的生活,雖然大家自認為是起義來歸的「義士」,但當時聯軍還是把大家視為被擄的「戰俘」,並沒有特殊待遇。 任先春在巨濟島戰俘營歷史紀念公園中,看著戰俘營的模型和紀錄片及歷史照片,述說著當年在戰俘營的生活狀況。在攝氏零下五度要在戶外脫光衣服洗澡,三餐粗食、吃不飽,生活條件艱苦,還要做工。 「生活艱困沒有關係,只要抱著回自由台灣的希望,一切都不是問題」,現
在住在高雄說郭昌和說,當年在戰俘營是身心受煎熬,生活艱苦之外,還要與親共的戰俘進行「思想鬥爭」,嚴防被策反、顛覆。 他說,戰俘營內處處是危機,當時打架、紛爭頻傳,還有被揪出的潛伏親共份子被審訊和打死。在參觀共軍戰俘營房時,郭昌和指著榻榻米說,當年他親眼所見,營房內的榻榻米下就埋了三具親共份子的屍體。 祝新堂也附和說,那時戰俘營內一團亂,聯軍每次點名都會「少幾個人」,聯軍根本不管也無法管,完全讓戰俘營內自治。 戰俘營內完全自治,有共推的自治幹部維持秩序,羅化忠說,為堅定爭取回台灣的決心
,凝聚團結力量,大家在聯軍戰俘營中歃血、刺青,決心唾棄共產主義,也因此受到國際的矚目和重視。 重回戰俘營,孫仲明感慨地說,回憶當年,再想想現在的生活,深刻感受到「戰爭的殘酷」,被迫參加韓戰,是被歷史作弄也是歷史悲劇,能回到台灣,則是重獲新生。 孫仲明說,他在台灣重新入營,在軍中沒有差別待遇,退伍後到社會上,憑著勞力賣臭豆腐過生活,還攢了點積蓄,雖然沒有成家,但晚年在榮家還是受到很好照顧,人生就是這麼一回事,若要談感受,那就是「當年爭自由,選擇回台灣的決定是對的」。 這批在民國三十九年韓戰期間被俘並在民國四十三年一月二十三日被遣送到台灣的一萬四千多名反共義士,如今只剩下一萬一千
多人,部分在台北榮家就養,安享餘年,部分成家立業的義士則定居各縣市,含貽弄孫。 今年是「一二三自由日」五十周年紀念,政府為了表彰這些義士當年的義舉,特別辦理「韓國戰俘營巡禮」、「慶祝酒會」、「發行紀念郵票」及「園遊會」等一系列慶祝活動,陳總統並於一月十二日特別接見十位韓戰歸國義士代表,陳總統認為,紀念「一二三自由日」五十周年,是要讓國人再次省思民主自由的真諦,與這段歷史深層的時代意涵。 一萬四千名參與韓戰的反共義士,當年唾棄共產暴政,以生命爭取自由,擁抱台灣的義舉,不僅震驚國際社會,也締造極富意義、家喻戶曉的「一二三」自由日;而更難得的是,當年歸國的義士們,絕大部分隨即又毅然地加入
中華民國國軍的行列,繼續為捍衛中華民國的安全與安定貢獻心力,他們高貴的情操,實在令人敬佩。五十年前,義士們從戰俘營中奔向自由,擁抱台灣,獲得重生,五十年後,他們重返已經改建為韓戰戰俘營歷史紀念公園的戰俘營,回憶過往,心中無限感慨,有些義士身上和手臂還留著當年為爭取自由、唾棄共產而刻的刺青,當然也有部分義士為了要返回大陸省親避免麻煩,而「洗掉」了刺青,但是烙印在這些韓戰起義來歸義士心中的歷史傷痕,則是永難磨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