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光湖畔的彩虹,掩映在飄揚的枝椏間,踩著單車;迎著微鹹的海風,投入這一片美景,天地真是無限寬廣! 金門這一塊美好的土地上,孕育出一個美好的生活空間,我們呼吸新鮮的空氣,享受安定的生活環境,俗話常說:「前人種樹,後人乘涼」,今天我們可以享受成果,都因為先人的付出與耕耘,尤其這四十年來,金門在炮火中成長,在困厄中蛻變;我們要飲水思源,要感謝這一群默默犧牲的榮民弟兄,為金門土地、同胞無私無悔的付出。 我年輕美好的生命,在金門這塊土地成長,因此對金門走過煙硝歲月,感受特別深刻,如果你曾經走過金城民族路,一定看過、聽過沿街叫賣豆花的老先生,他叫袁席儒,因為我從稚齡,打著赤腳繞著巷子玩耍的年代
,就認得他。年輕的他,離開家鄉,跟著國軍轉戰南北,金門是他軍旅生活的終結者,他把青春都奉獻給國家,在金門戰火最激烈的歲月,他的生命是和國家綁在一起,他的生宛如天上的星星,閃著耀眼的光芒,照亮金門的土地,照亮每一個中國人的心,大家因此更堅定、更勇敢,我們明白了,只有團結,只有向前,我們才有機會。 像袁先生的為國家、為同胞,完全沒有想到自己,這樣一種偉大的情操,這樣一顆熱愛國家的心,是多麼令人感動!金門的古寧頭大捷、八二三砲戰,如果不是這一群老兵,金門怎麼會有這樣一個發展空間? 袁先生從軍中退下來,選擇了留在金門,開始了另一種生活方式,雖然錯過了青春,卻沒有錯過姻緣,金門讓他付出了許多
,終究也給了他一個美好的家;他和他的牽手,本本份份的經營他的家,就如他當年踏踏實實的經營戰場;但是在金門這樣一個歷經戰火洗禮的小島,再加上天然資源的匱乏,要耕耘一個家,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記得我在金門高職服務時,袁先生的孩子正好是我們的學生,那時我覺得生命真是一種緣份,袁先生看著我成長,如今我何其幸運!有機會去引導他的孩子成長,我才明白人生有時像一個圓圈,在彼此的生命裡,會有機會重逢,那時袁先生的兒子正值青春年少,難免有些浮動,當我們在學校相遇,袁先生臉上革命軍人的顏色,已經被金門的海風吹乾了,被金門的烈日曬的褪了色,袁先生不再是英挺的軍人,當他站在學校的辦公室,他是一個完完全全的父親
,對老師打心底的尊敬,自然的流露出來,叫我說不出話來,完全被感動得來不及用言語表達。 後來,我離開了高職,袁先生的孩子也從學校畢業了,當我們再有機會碰面,我們有許多話題,談他那當年青春年少的兒子已經成了家,談他那多病的女兒身體健康許多,依然是莒光湖畔的虹彩,我的單車和推著手推車的袁先生,迎面相遇,袁先生已經年邁,但他的精神依然抖擻,他的記憶力仍然很好,金門對他的生命來說,成了永遠的家,而我從他的臉上,從來沒有讀過一絲絲的悔恨,他的生命和國家和他的家,永遠是緊緊的綁在一起。 像袁先生這樣的老榮民,在金門有很多,他們在年華最好的青春,卻遇到國家最困頓的戰亂,為了熱愛自己的國家,他們有的
加入游擊隊,離開了學校,走入報國的行列,槍林彈雨、出生入死,一輩子幾乎都給了軍旅,而在年邁時,必須重新開始另一種生活,有的選擇土地,開墾農莊、開闢果園,是軍中生活的磨練,成就了一身是膽的功夫,吃苦耐勞、堅苦卓絕,要把在軍中不怕苦不怕難的精神,放在生活中,再做一番歷練,那種變不可能為可能的堅毅;再一次發光發熱,記得在金門日報讀到觀光果園的報導,而果園的主人,正是一位老榮民,證明了在戰場上威風八面、呼風喚雨,在土地上,一樣耕耘出色,因為他們對生命的執著,感動了土地。 榮民弟兄都是在青年離開家鄉,跟著國軍轉進,等到年邁,從軍中退下,大部分錯過了成家的時機,成了孤苦無依的老人,精力最旺盛的青春,
都奉獻給了國家,沒有成家,有的因為當年家鄉已經成了家,有的已經訂了親,都以為三、五年就可以回家了,那裡想到一分別就是四十多年,人生能有幾個四十年?是造化弄人?是老天開了一個太大的玩笑?幸好大部份的榮民弟兄頗為知天命,離開了軍中,從打仗玩命的歲月,從分秒緊緊張張的日子,到恬淡閒適的日子;守著金門的陽光,守著金門的海風,讓炮火的煙硝味,在生命裡淡化,但老兵臉上的風霜,就像金門的風獅爺,是風中一抹永遠的痕跡;如果,走在金門的小巷,或是在鄉村的一角,當你有機會遇到一位讓人尊敬的榮民先生,是不是在心底流露一份感動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