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介紹:
(節錄自「金門建縣百年歷史風華」影片)
金門,古稱浯洲、浯島,位於福建南部九龍江口外,與廈門島比鄰而居,總面積約150多平方公里,分金城、金湖、金沙、金寧、列嶼等5個鄉鎮,不但蘊藏著濃厚的閩南文化與僑鄉文化,在戰略地位上,自古也非常重要。
民國4年,金門正式建縣;民國15年,改行政公署為縣政府。民國26年日本軍艦,首度停泊在金門城外,但被金門人開槍趕走,此後雙方開始激烈的拉鋸戰,在對日抗戰期間,日方以現代化兵力武器
,佔領金門,強佔民地。
民國34年,日本戰敗投降,金門光復,可惜不久後,國共內戰復起,民國38年10月17日,共軍佔領廈門之後,隨即在24日晚間,集結渡海,25日凌晨,共軍在金門北岸登陸,負責壟口海灘警戒的青年軍201師,發現共軍入侵,立刻鳴槍三響,震驚全軍,國共雙方,隨即展開一場驚心動魄、長達三日的古寧頭戰役。最後解放軍為國軍逼困於北山斷崖,俘虜解放軍7千多人。此戰可說是國共內戰中,最為重要的轉折。
民國47年7月中旬,中東局勢緊張,中共以聲援中東人民,反侵略鬥爭為由,增強東南沿海的兵力佈署,7月15日政府宣布,臺澎金馬進入備戰狀態,8月23日下午6時,共軍以各型火炮,對金門展開
猛烈攻擊,時任金防部司令官胡璉將軍,要求全軍堅守金門,隨後在美國第七艦隊協防下,維持住金門海上補給,更在9月獲得美援榴炮,國軍開始實施反擊。在解放軍各式火砲日夜不停的炮轟下,金門在44天內,總共承受了將近47萬多發砲彈,無論數量或是密度,都在人類戰史上,可占一席之地,歷史上稱為八二砲戰。
在八二三砲戰之後,民國47年10月26日,中共宣布放棄封鎖,改採單打雙不打,逢單日砲擊、雙日不砲擊,延續了20年的歲月,天天過著躲砲彈日子,在這段期間,許多婚喪喜慶等重大活動,大家都挑選在雙日進行。因其戰役發生,在軍事第一原則下,當時金門實施民防組訓,凡設籍於金馬地區的國民,年滿16歲至55歲者,經體格
檢查合格,得編為乙種國民兵,為民防隊隊員,不分男女都需要和士兵一樣接受操練,如槍枝分解、實彈射擊等,甚至是到前線搶灘。
民國81年11月7日,隨著兩岸關係漸趨和緩,動員戡亂時期宣告終止,戰地政務體制在完成階段性的任務後,圓滿功成身退,金門回歸民主憲政,邁向實施地方自治常軌的新時代。民國82年,金門縣首任民選縣長就任,同時落實地方自治與縣議員選舉,開啟民主的新頁。
1600年來的開發史,在先民與後代的努力之下,為金門留下了豐富的閩南、僑鄉、戰地等多元遺跡,多年來縣政府以文化為主軸,發展金門觀光產業,讓金門發光發熱,未來期望讓金門成長為世界知名的和平文化之島,也讓這多元的文化遺存,在經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金門建縣百年歷史風華」影片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