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繩果中將,投身軍旅、報效國家逾五十載,歷經軍治,精研戰術、戰法,終身不懈。身體向稱健朗,不幸於民國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傍晚時分在家中心痼休克,經送醫急救罔效,慟於次日安詳歸真,噩耗傳來無不震悼,天曷不仁,奪國之干城、失良師益友,聞者哀痛!然將軍待人之寬厚、任事之精誠、對陸軍之建樹,甘棠遺愛、深植人心,實可謂風徽共仰、典範長存。 將軍祖籍福建省林森縣,生於民國二十九年,自幼聰穎、活潑好學;父宏琦公,貿易經商,家境小康,將軍幼時於四川成長,再隨親來臺。高雄道明中學畢業後,有感國步艱危,毅然從軍,考入陸軍官校三十四期裝甲兵科就讀,軍旅期間先後進入陸軍學院六十二年班、戰爭學院六十八年班及兵學
研究所七十三年班接受深造教育,各階段學習期間均能廣量閱讀、深研兵書戰史,勤於投稿,迭獲刊載。歷任連、營長、亮島指揮官、戰車群指揮官、裝甲旅旅長,績效卓著,獎譽無數,並榮升少將。 民國七十九年將軍獲特別拔擢,調任三軍大學兵學研究所高級教官,八十一年調任陸軍指參學院院長,次年晉升中將,專責教育後進學官、改善教育環境、嚴控教育品質、改革教育思維,深獲長官、學員肯定與尊崇,八十四年再獲拔擢,升任陸軍總部陸戰會主委,迄八十九年五月一日於準則會主委任內屆齡退伍,此期間,適值陸軍推動「精實案」,部隊編裝結構大幅調整,所需軍事理論、戰術戰法,亟待研新,將軍乃戮力編纂「陸軍作戰要綱」及「步兵旅」等系列作戰
教則,以為新編部隊戰訓之準據,成效斐然。 另因將軍學養豐沛,實事求是,真乃建軍備戰之人才,旋獲聘為陸軍總部無給職顧問,將軍秉於對陸軍之摯愛,又感於責任未了,退而不休;依打、裝、編、訓之理念,持續指導完成「陸戰戰術學」系列理論叢書,以提昇國軍幹部軍事素養,指導推動重大演訓,具體落實陸軍訓練與戰備,足膺將校典範。 「陸戰戰術學」為將軍獲聘當時陸軍總司令部顧問後,續秉持對陸軍之摯愛,退而不休,又感責任未了,時而懸念「讓想讀書的幹部有好書可讀」,遂興起編撰叢書之鴻圖。將軍以其優異豐沛之軍事素養,主導一群資深並具專業學養之舊屬,廣集中、外兵學理論、戰術思想、戰史例證等史料,從國軍軍事思想、野
戰戰略、大軍戰術、戰術、戰鬥,以及科技、武器裝備發展等面向,綜理成有系統之構思,歷經八年之時光,躬親指導全書結構重點,逐篇逐章探究學理原則,一句一字審視用字遣詞,以其超人之毅力、嚴謹之態度與無怨無悔之奉獻精神,方得以完成此一鉅著。 將軍終生好學,典藏兵書戰史無數,且均能深入探研,屢有心得即投稿軍事期刊,以與分享;遂於繁重公務或課餘之暇,積極寫作,旁徵博引,亦先後完成「臺灣戰史」、「拿破崙一八一三年戰史」、「戡亂作戰—豫北及魯西南地區作戰探討」、「陸軍作戰要綱」、「步兵旅作戰教則」、「裝甲(步)旅作戰教則」、「航空兵部隊指揮教則」等重要著作。 其中,「臺灣戰史」以軍事立場、野戰戰略觀
點從事研究分析,旨在擷取臺澎防衛作戰之經驗教訓,作為建軍備戰之參考;並於八○年代後期,教育部曾將其列為大專院校軍訓教育戰史研究課程,對推展全民國防教育工作具深遠之影響意義。「戡亂作戰—豫北及魯西南地區作戰探討」更榮獲國軍第十七屆軍事著作銅像獎殊榮(是年金、銀像獎從缺),凡拜讀大作者,無不驚歎其治史功力之深厚,允為近代戰史研究之泰斗。 此外,在將軍的指導下,陸軍分別完成「陸軍指參學院學術研究論文輯」、「陸軍軍事譯粹選輯」等近百冊之彙編,其餘「演習想定」、「訓練教範」等之編纂不計其數;另將軍盱衡全局,前瞻未來,以百年願景,創辦軍事學術研討會,彙集國內、外建軍備戰之經驗,凝聚產、官、學、研各界
整體智慧,集思廣益,蔚以國軍未來發展之規範,一生可謂鞠躬盡瘁,用心良苦。(資料來源:102年1月14日青年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