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七十才開始,這句話正可形容書畫大師張光賓的藝術生涯。他在72歲從故宮退休後,專心於書畫創作,96歲獲國家文藝獎,是歷年來最年長的國藝獎得主。被喻為中國水墨的「點描派」,成名後的張光賓本可過著更優渥的晚年,但他不斷捐款支持書畫藝術活動,自己卻簡樸過日,以書畫相伴。 與二位恩師傅抱石、李可染相比,今年高齡98歲,人稱「光老」的張光賓可說是大器晚成,渡海大家中或許榜上無名,但他卻被歸為另一支異軍。最著名的畫法是「焦墨排點皴」:將散點皴轉化為線條形式的排點皴,營造厚實堆疊感的山水,因此被喻為中國水墨的「點描派」。 在學術上,他也被稱為「元代書畫史活字典」。儘管先後獲得行
政院文化獎與國家文藝獎的肯定,但光老接受本報專訪時仍十分謙虛,認為同輩中自己畫得並非最好。但對他而言,「書畫創作是志業,不是職業。職業有退休年齡,志業卻是長久不斷。只要還有餘力,就會繼續創作。」 來到光老位於內湖麗山街靜巷的書齋「麗山寓盧」,環顧室內,陳設極為簡樸,除了藏書與字畫、印石外,別無長物;光老的大畫桌占據室內最重要的空間,沒有隔出客廳,畫桌前的一排凳子就是待客的椅子了。 從年輕時就養成提筆的習慣,讓他一天不運筆行文,便渾身不對勁,書畫早已內化成自然的運動。與其同輩或其他書畫名家相比,他以九秩之齡還能創作巨幛重巖的聯屏巨製,是其他藝術家難以望其項背的。但因最
近剛大病初癒,光老身體仍虛弱,無法運筆寫書法,便改成看《論語》,認真的態度令人敬佩。 巴山蜀水 邁向藝術路 張光賓幼年成長於巴山蜀水之間的「山居歲月」,是他日後創作的重要能量。因為對自身學養的期許與興趣,他28歲時考進了當時藝術界的最高學府——國立藝術專科學校,向傅抱石、李可染、黃君璧、潘天壽、豐子愷、高鴻縉等諸名家學習,其中傅、李兩位對他的影響較深。他笑說,當年黃君壁老師上課時,第一層圍著他的都是女學生,他只能在外層晃晃,因此收獲不多。藝專這段求學經歷,讓張光賓和中國近代水墨書畫,結下了一輩子的不解之緣。 來台定居後,張光賓服役於陸、海軍達20載,負
責文書工作,再多案牘勞形,都不曾使他荒廢筆硯;他還與袍澤成立「三人行藝集」,定期舉辦展覽。尷尬的是,軍中部分袍澤輕視他為「一介文人」,日後升遷受侷限。 後來他官拜國防部諮議官,原本可享有少將級的優渥待遇,但為了一圓藝術夢,他55歲選擇自軍中退役,進入了心儀已久的中華文化藝術殿堂──國立故宮博物院,從最低階的助理幹事做起,卻也面臨畢業自名校研究者的挑剔,被視為一介武夫。即便處於不友善的環境,與人無爭的張光賓,但求「凡事盡其在我」,懇切地從事研究、親近古代書帖名畫,累積筆墨鑑賞與書畫史論的學識。幸好皇天不負苦心人,他終以「元四大家」等個人最重要的學術研究成果,獲得故宮高層的肯定及拔擢
。 年逾古稀 更專注創作 在故宮任職19年期間,他曾主辦「元四大家特展」,發表數十篇中國藝術史重要論文,特別是元代書畫史研究《元四大家》、《元朝書畫史研究論集》、《元畫精華》等,眾多著作迄今仍是研究元代書畫的經典。(資料來源:101年12月4日網路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