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陳文熹伯伯,湖北省巴東縣人,民國10年生,於家中身為長子,下有弟、妹。世代務農,幼年時在家鄉中協助父母種田,生活小康。由於巴東縣深處山區交通極不便,與外界互動少,從小就與家人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
但是好景不常,民國26年,日本發動侵華戰爭,當時國民政府以抽兵方式充實軍力,抽兵抽不到就抓兵。陳伯伯16歲那年,至親友家拜訪,就突然被軍隊被抓走了,完全來不及跟家人道别,就此展開顛簸的軍旅生涯。
對日抗爭結束後,接著爆發國共內戰,民國38年3月於上海倉促搭乘貨船至基隆港下船,之後隨軍又移防至當時的臺中縣大甲、臺北縣汐止等地區持續實接受事訓練;民國46年,被派駐至小金門烈嶼六○一高砲連,47年8月23日,兩岸爆發震驚中外的八二三砲戰,當時共軍砲火猛烈,陳伯伯於庵頂據點為了督導修築戰鬥工事被共軍之砲彈碎片擊傷,但仍力抗頑強,堅守崗位,國防部特頒發負傷榮譽紀念章,以彰顯陳伯伯於戰爭時的冒死犯難之精神,返臺後歷經部隊的各種歷練,於民國53年以陸軍通信上尉退伍,民國73年考量年歲漸長身體狀況逐漸退化
,為求安定生活,故向輔導會申請入住就養於岡山榮家頤養天年至終老亡故。
陳伯伯回顧一生,16歲在外突遭抓兵,未能與家人正式告別,至兩岸開放探親後,期盼能藉由老鄉友人多方找尋家人、弟妹下落,卻一直没有任何音訊,午夜夢迴腦海裡,時而浮現被抓去當兵情景,只能無奈戰爭無情,被迫接受與家人永不相見之殘酷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