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40年代台東農場的榮民弟兄,在其所屬池上墾區開墾荒地之一景。台東農場原本是國防部的兵工墾區,民國43年由國防部總政戰部接收,年底又因國軍退除役官兵就業輔導委員會成立而轉移該會,於是改制為台東大同合作農場,其墾區分佈計有池上、都蘭、八里、台東、美和等地。農場創設之初所接收的土地,都是未經開墾的河川荒地,巨石遍佈、荒煙沒徑,而且土層淺薄、地形複雜,因此榮民弟兄們只能疊石平土、移土客土,最後終能拓墾種植,可以說是任務異常艱鉅,工作備嘗辛苦。當時的河川地開發方式,是一種地層的重新排列組合,首先將表層翻鬆,撿拾塊石土砂搜集成堆、礫石填至下方整平,土砂填置上方分平,表土層若有不足再加客土。當時缺乏現代
機具,全靠人力來搬運,如若挖出的石塊,超過30公分以上者(小於3公尺),就做為田埂及修築圍牆使用,其他較小而無使用價值者,則就地深埋做為地基;但若大於3公尺以上者,利用炸藥爆破之後清運,再添加客土而成為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