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廟紅伯伯於民國20年12月25日,出生在大陸江蘇省南通縣海門區長江出海口北岸靠近崇明島的一個捕魚小村莊。父親受雇以小船載土產到山東省作買賣,收入微薄,家中尚有六個弟妹,常無法溫飽,徐伯伯8歲時只去上了三個月小學的課,因家中經濟無法負擔,便輟學去作幫人整理魚貨、曬漁網等工作,於14歲時到漁船上擔任捕魚工作,賺錢補貼家用。
來到臺灣後,徐伯伯從一介小兵開始,由於軍隊要辦身分證明,原名「廟鴻」的徐伯伯,也因為字型複雜而改成了「廟紅」,年齡也少報了2歲,用著陌生的身分,在陌生的土地生活。徐伯伯隨著部隊搬遷,從澎湖到基隆到苗栗,再從苗栗到金門到桃園、臺中等地。43年初徐伯伯隨著部隊擔任烈嶼守備師時,當年9月3日下午5時許,共軍集結數百門重砲,突然向金門發射炮彈,巨大的爆炸聲,震耳欲聾,12小時內發射了6,000餘枚炮彈,史稱93炮戰。徐伯伯回憶,眼見同伴死傷慘重,所有人也都活在隨時被砲彈擊中的恐懼中,還要挖戰壕來準備抵禦共軍的登陸攻擊,每天只能生活在泥土做的壕溝之中,還得冒著隨時會被砲彈炸傷的風險,能夠在砲
徐伯伯服役期間,於48年8月7日臺灣發生史上嚴重的八七水災,中南部受到颱風的重創,當時徐伯伯的部隊在臺中大肚山駐防,帶著弟兄在臺中地區擔任救民、救災、協助修繕民房、搶修道路、疏通河道等艱鉅任務,復因部隊尚無機械設備,只能運用人力持圓鍬、十字槁等土工器具,以人力搶修救災,倍極艱辛。
在部隊服役期間,徐伯伯自感識字不多,造成諸多不便,特別請班長把自己的床位排在有電燈的位置,利用夜間休息的時間,在微弱的燈光下,拿著辭海一個字一個字地學習,並請教他人怎麼讀來學習識字寫字。他用堅毅的學習精神,從一個大字不識的小兵,一路參加考試受訓,先是考進士官班進修訓練,由下士升到上士班長,後又考進陸軍步兵學校專修學生班受訓,於56年8月畢業分發至陸軍輕裝步兵第49師(65年8月,變更番號為「步兵第249師」)步兵營擔任少尉排長,於58年中尉排長時,經同袍介紹與李緞女士結婚,共組家庭,育有2子1女
,家庭幸福美滿,後雖升任至兵器連少校連長,但部隊待遇微薄,養家吃力,為改善家庭經濟,遂於66年8月27日退伍,到民間工作。
徐伯伯退伍後便居住於臺中神岡,於臺中大雅工廠、后里橡膠工廠等地工作,一家和樂融融,奈何好景不常,造化弄人,妻子於76年間過世,徐伯伯身兼母職,獨自扶養3個未成年子女,也因戮力於工作造成了手指嚴重變形無法回復的傷害。待撫養至孩子們都成家立業後,因年事已高,徐伯伯為避免造成小孩照顧上的負擔,遂於111年8月16日入住中彰榮家安養,頤養天年,小孩也很孝順,常至榮家探視關懷及帶徐伯伯回家小住與兒孫們聚會,享受天倫之樂。
徐伯伯平常喜歡閱讀報紙和新聞,非常關心時事,對於政黨、經濟和教育等方面都略有耳聞,也能侃侃而談,尤其特別愛稱讚臺灣是一塊「寶島」,氣候宜人、社會安定。雖然當年是因時勢動盪環境的造化,非出於己願的來到臺灣,卻認同了自己生活了70多年的寶島臺灣,徐伯伯在這塊土地落地、生根、發芽,如盎然的綠葉一般萌生深深的歸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