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造訪金門,忍不住想像著在這樣的戰地,到底隱藏著多少辛酸?或許門庭下小歇的當地叔伯、在轉角遇見的外省耆老,都可以跟我們細數當年,談金門的戰爭、談金門的無辜、甚至談談他們如何在兵荒馬亂中,度過他們的年少歲月。而在金門榮服處的一隅,今日的受訪者李志春伯伯,正是隱身其中的一員。
乍見李伯伯,183公分的身長、黝黑的肌膚以及軍人慣蓄的短髮,肅然起敬的壓迫感油然而生,而他卻用爽朗的笑容,瓦解了這層距離感。
出生於福建的李伯伯,幼年痛失雙親,靠著奶奶拉拔長大;爾後在38年依規定入伍,同年隨軍抵達金門。初到金門,部隊生活依舊困苦、未見改善,因此談起古寧頭大捷,讓他印象深刻的不只是作戰時的出生入死;在大敗共軍後,得以飽餐一頓的獎賞與滿足,恍若回味至今。
之後李伯伯跟隨部隊四處調動、跑遍全臺,令他印象深刻的,當屬駐守宜蘭的清苦;想起當年全憑人力除草、整地、一樑一柱逐步蓋起的房子,即使早已事過境遷,他依然記憶猶新。
民國47年,李伯伯憑著年輕氣盛、初生之犢不畏虎的豪氣,加入蛙人部隊受訓;或許是長年軍旅生涯造就的堅毅性格,他輕描淡寫描述著過往時光,當年種種的不足為外人道的苦難磨練,都已化成今日的養分,涵養出他人生的豐美果實。
蛙人結訓後,李伯伯開始一連串秘密的蛙人摸哨任務,一次次的死裡逃生,一次次的使命必達,讓他在民國55年榮獲國軍英雄,聽他眉飛色舞地講述這項榮耀,當年雀躍、興奮的小伙子,竟也清晰可見、重現眼前。爾後兩岸局勢趨緩,李伯伯轉任兩棲偵察營,直到80年自軍方退役。
民國83年,李伯伯重返離開了數10年的家鄉,奈何滄海桑田、景物全非;唯一一次的回鄉之旅,認不得的不只是返家的路,長年掛念的心靈歸宿,竟也顯得如此陌生。
在李伯伯身上,時時顯露出對於兩棲偵察營的使命感,以及與戰地共存亡的認同感,即使「忠孝不能兩全」讓他抱憾終身、難以彌補,然而在金門生活了一輩子、也在部隊生活了一輩子的他,或許早在不知不覺中,將金門變成了他的原鄉。
參考資料: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九十七年榮民口述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