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請您先介紹一下您原生家庭的背景。
答:我們是張家家族,祖籍是在大陸的廣東省揭陽縣,一個叫河婆的地方。那時候我家族,祖父是從事雜貨店,賣日用品和柴、米、油、鹽之類的。後來緊急動亂,在37年9月我祖父就帶著我父母親,還有叔叔們,大概十一個人,由廣東搭船到臺灣來。我祖父他們那一輩親戚很多,家族很龐大,那時候我們家境還算是不錯,所以在費用方面不會匱乏。根據我父親描述,我祖父這一支系的人通通都帶過來了。
我聽父親說,在動亂的時候,我父親曾經被徵召當挑夫,參與作戰,後來他因故就離開了。跑回來
以後,就沒有再過去了。他們也很少提到動亂的事情,因為我們家族從來都不是軍人體系的,所以說很少談論到動亂的狀況。
問:您說那時候在大陸您家裡環境是不錯的,那來到臺灣之後呢?
答:在大陸是不錯,來到臺灣就差囉!因為我們在早期還沒有動亂的時候就有親戚先到臺灣來了,所以我們來到這邊就先找親戚。根據我父親的描述,37年9月16號從廣東出發,大概在21號到了臺灣,在基隆上岸,然後就直接搭到新竹竹東,因為竹東鎮那邊有我們的親戚在。聽我父親講那時候很可憐,因為不光是我祖父這一支人,還有其他一同搭船過來的親戚,親戚家地方不够大,我們就一大群人在新竹的火
車站過夜,過夜了以後還是沒有地方居住,就再繼續找看有沒有其他親友可以去投靠。後來在竹東當地的居民,也就是住在本地的臺灣人,就跟我父親、祖父一起,在學校山上有一個神社,就以前日據時代都有一些神社,神社那邊都有一個涼亭,後來祖父就接受當地人的建議,一行人暫居在學校後山的神社裡,在那邊生活了一陣子,並且在當地觀察當地市場的狀況。因為我們家在大陸那有做河粉生意,就是現在講的新竹板條。在神社暫居的時候我們就在鎮上做小生意,後來慢慢擴充在山下自己買了一塊水利地,跟政府租了一塊水利地,在上面蓋房子,住到現在。
問:您有聽過您的家族當時跟本省人相處的情況嗎?
因為我們家族是客家人,當地本省人把我們也當作外省人,在我們家族,現在住的地方,那整條巷子都是我們的,他們把我們區隔叫做唐山街,都是我們唐山過來的人,但還好啦,我父親說他們那時候還不會對我們有排斥的狀況,這是這樣子。
問:那個時候整個家族都在做河粉的生意嗎?
答:嗯,都在做河粉的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