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否曾想過,我們生活中享有的便利與美好,其實都與榮民有密不可分的關係?近期檔案檔案管理局舉辦的特展《奇蹟之島》中,展示了過去榮工處(民國87年後為榮民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參與營造的許多工程,例如:北迴鐵路、關渡大橋與高雄港的過港隧道,北迴鐵路推進了臺灣東部的便利與繁榮、關渡大橋開創了獨特的潮汐工法 (圖1)受到國際矚目,過港隧道的興建也跟上了全球船舶大型化及貨櫃化 的浪潮,後期甚至慢慢的在環境開發與保育之間取得平衡,將新中橫公路的玉山–玉里段還路於自然,更因此獲得國際景觀建築師協會頒發自然保育類卓越獎。
除了該展覽中提到的這些工程,其實從民國45年榮工處創立以來臺灣大大小小的基礎建設如:高速公路、隧道開通、水庫與港口興建、能源廠開發、大眾捷運系統等,到文化建設如:中正紀念堂、國家兩廳院以及現今臺灣的國際地標-臺北101,都係由榮工處參與建設。
臺灣的經濟基礎、便利生活與文化水平的提升都是由這些榮民們辛苦為人民建立的,而這次輔導會大鵬主委馮世寬先生在參觀展覽的過程中特別感念每一位曾經幫助臺灣興盛的榮民,知道每個工程都相當不容易,是許多榮民付出勞力、付出血汗與淚水,犧牲奉獻自己的青春歲月方能竣工,而其中過港隧道的工程,不似一般工程多半在陸地操作,還必須潛到水中進行作業,其工作環境漆黑冰冷,尤為艱鉅,是一般人難以想像與體會的。因此,這次主委結合輔導會平時保存、推廣榮民文化的精神,我們有機會拜訪兩位當時直接或間接參與過港隧道工程的榮民,他們分別是林正俊先生以及劉礪先生,下文將分別從他們的視角出發,談談當時過港隧道工程進行時的部分樣貌以及我們在他們身上感受到經過榮譽淬鍊而成的光輝故事(圖2)。
深水中默默綻放的榮光:
水中蛟龍-林正俊對過港隧道的辛勞與奉獻
高雄港的過港隧道是臺灣首座海底隧道工程,於民國70年5月1日開工。因港口地質特性較鬆軟,當時在討論施作方案時也遇到許多現實因素的阻礙,經過嚴密謹慎地評估, 最終才決定以「沉埋管法」(沉箱式) (圖3)施工作為最適合高雄港地形特色的解決方案,並於民國73年5月完成通車。
而在這之前因搭上全球的貨櫃化浪潮,高雄港第二港口的開闢工程後,旗津也從陸連島轉變為離島(圖4、圖5), 在海底隧道工程竣工前連結高雄與旗津的方式僅能以渡船為主,此工程的完竣除了解決旗津對外交通問題,同步建造的第四貨櫃中心也提高了高雄港貨櫃容納量,使得高雄港的貨櫃儲運能力大幅成長(圖6), 甚至榮工處在有了該工程的經驗後,進一步打開國際的能見度獲得海底隧道國際招標案的招標資格。
參與此工程的榮工林正俊先生,現年75歲。時間回溯到民國53年,當時只有16歲的他入伍投入海軍,並加入水中爆破大隊(現已改編為海軍陸戰隊兩棲偵搜大隊的水中爆破中隊),初期在軍中的專長訓練是由美國海軍水中爆破隊進行指導。退伍後(民國66年)因當時正好榮工處在招考,他即以專長進入榮工處擔任潛水工,主要執行海事工程,除了曾參與過高雄過港隧道建設,也做過許多水庫與港口相關的工程營造,例如:基隆港、蘇澳港等......時常得潛到水中進行任務,最深的還曾經沉潛到一百多公尺。回想起當時進行海底隧道工程的日子,光是工程的前置作業就花了幾個月,這期間就居住在隧道旁臨時搭建的工寮裡,用餐時間就與榮友們一起吃著大鍋飯,不像現在有週休二日,基本上就是全年無休,除非遇到颱風或者豪雨才會休息,期間沒太多的娛樂,直到整個工程段落結束為止。其中他主要負責任務的工作流程為海底整平(若有大石頭阻礙沉箱擺置的路徑則需要安裝炸藥,並以電放的方式進行水中爆破)、協助拋放大沉箱,接著再將其安裝至定位。
而潛到水中的裝備就他所說,主要是潛水衣、潛水褲,身上綁著鉛塊、搭配一塊面鏡,並咬著調解器加上氣管。通常在水下作業一次都是好幾個小時,最長甚至將近六個多小時都沒有浮出水面。這樣的工作模式相信並非一般人所能忍受的,必須與漆黑、冰冷且混濁的環境相處(圖7)。
有趣的是,林正俊告訴我們在水中作業一切都要靠自己「摸索」。在那樣的環境,即使有手電筒也沒有用,也因此我們詢問他在水中作業時怎麼跟同事進行溝通,有特別危險的時刻該怎麼辦?他說都是用石頭敲石頭發出「喀喀」聲來打信號,聽聲辨位。若遇到危急的狀況,例如:提供氧氣的管線卡住,或有其他異常狀況時,只能用沒有規則性的猛烈敲擊來表示需要幫助。另外要注意的是,在對大石塊進行水中爆破時,碎裂物可能會在水中四濺危險性極高。可見像林正俊一樣的潛水工在進行過港隧道工程時,也是冒著極大的生命風險的。但令我們意外的是明明他形容的工作這麼具挑戰性,但他卻總是講得雲淡風輕與從容自在,用他的話講就是「要適應啊」,我們也再追問究竟這樣的心境是怎麼練出來的,他一樣用平穩的口氣說:「海爆都是天下第一膽」,這些其實都展現了榮工無私且無畏的奉獻的精神。
從成功隊到水中爆破大隊:
戰鬥英雄–劉礪,軍旅43年的榮譽傳奇
劉礪先生雖然沒有直接參與海底隧道工程,但這次在訪問榮工林正俊時,發現就是因為他擁有水中爆破大隊的經驗才成為榮工處的潛水工,才能讓高雄過港隧道工程的營造更加順利。因此我們也對這個單位產生了好奇與興趣,想藉由劉礪先生的經歷與故事來對水中爆破大隊進行延伸補充,而劉先生也向我們分享了極其珍貴且精彩的冒險故事。
劉礪先生現齡94歲,民國35年入伍,於民國44年到50年間在陸軍成功隊(即現在的海龍部隊)服役,民國50年底轉任到海軍水中爆破大隊,並在此服務了28年,直到民國78年退伍,可謂一生戎馬,將最輝煌的青春歲月都奉獻給這個國家,實屬光榮。爾後也持續發揮專長及價值在高雄長期擔任救生員,保護人民的安全。現在則由退輔會照顧,安置在高雄榮譽國民之家。在訪談中劉礪先生透露他服役期間,是自願從陸軍成功隊轉任到海軍水中爆破隊,主要是偵查對岸情報,而部隊取名的意義則是要堅持「只准成功,不許失敗」的信念。劉礪表示民國43年要成立水中爆破大隊時,就是從成功隊找人,而劉礪是當時自願參加的其中一員。當我們問及為何選擇加入水中爆破隊時,彷彿開起了某個開關一般,他表示對他而言這是一件極其有榮譽感的事,另外也有很好的待遇(多六倍的薪餉),大家都想進去,但淘汰率非常高,且訓練過程非常艱苦,訓練後的任務更是極大的挑戰。他回憶加入水中爆破隊初期,出偵查任務時沒有經驗,任務結束後撤離時,因天色漆黑視線不佳找不到船隻,只好隻身從廈門一帶游回當時距離約六千公尺的駐地小金門(圖9),差點把命都送掉了。
他更驕傲的追加分享:因為當時軍隊的任務重心是以反攻大陸為首要目標,因此有規定軍階在少校以下的人不得結婚,但他獲得了國軍戰鬥英雄的榮譽頭銜(圖10),並且是三軍當中第一個拿到5萬塊錢獎金與獲得特准能夠結婚的軍人。就他所說:「當時一名陸軍上士一個月的薪餉是50塊,掐指一算,這幾乎等於是一名上士幾十幾年的薪餉」。他也表示其實要獲得這些功勛著實非常困難。然而,這些看似令人羨慕的結果,其背後都是有高額代價的,平日的重要任務乃是海灘偵察,要熟習許多資料,如地形、登陸條件、潮汐慣性等,甚至要在關鍵時刻利用炸藥將登陸的障礙消除掉,這些都是風險極高的。
我們請他分享在其43年軍旅生涯中,最關乎生死存亡、最緊張刺激的時刻,他想了想與我們說道,他平常主要任務是到鄰近對岸的海域沉潛下去進行偵察,曾在一次「摸廈門」時在回程途中隊員錯拔了小艇馬達的油管,遲遲無法順利發動返程,這時同夥的心理大概想的都是若天亮了,行蹤暴露便九死無生,而時間一分一秒的流逝,馬達卻依然無法運作,此刻他已然有面對死亡的覺悟,而好險,最終就如電影一般,於天亮破曉前的最後一刻,才驚險修復油管,順利返程駐地。
後記
在這次的訪談中,我們見證了榮工林正俊默默的辛勞付出、榮民劉礪彪炳的榮譽傳奇,兩個截然不同的靈魂,卻擁有著相同愛護家園的決心。就像輔導會大鵬主委馮世寬先生這次欣賞完檔案管理局的展覽後所表達的感念之情.....仔細想想,其實我們現在能夠安穩地在這片土地上繼續創造更多酸甜苦辣的故事,都是因為過去有無數個榮民、榮工,用一生的血、淚與汗,犧牲與奉獻換來的。或許榮民伯伯們慢慢會隨著時代的演進,終究有走向凋零的一天,但只要這片土地上還有人能持續把感念放在心底,相信他們的榮譽精神就會持續以不同的形式留存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