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民服務處成立於民國70年代,早先各縣市設立榮民聯絡中心僅配置少量人力,無法照顧到自謀生活的榮民,榮民生計若發生問題也無法得到回應。於是他思索如何將「等待榮民求援」化為「主動協助榮民」,提出「擴大榮民聯絡中心」、改稱「榮民服務處」等政策。經張國英主任委員批示,認為改制對於多數榮民有所裨益,也符合服務潮流。於是,「榮民服務處」化「被動等待」化為「主動服務」。擴編後,服務項目增加,領導榮民服務處的首長積極與榮民互動,儘量給榮民最好的照顧,服務人員亦經精挑細選。他回憶當時曾與同仁探訪獨居橋下的榮民,由於榮民不願搬遷,
在尊重對方的原則下,只好針對每項個案,進行定期探視,以供榮民不時之需。 而改善榮家生活空間也是張家俊先生津津樂道的工作,他從自身的生活習慣思考,體恤到每個住進榮家的年長榮民勢必漸漸需要隱私與空間,於是提出建議,並為當時鄭為元主任委員採納,在規劃榮家房舍的時候,強調個人空間的設計。從提高洗手間規格、彈性的吃飯時間到設計雙人房間等方面,充份顯示出對人的尊重。一座全新的臺南佳里榮家便是在這樣的構思下闢建成立。 張家俊先生服務任內,總計與52國84個退伍軍人組織進行交流。因外賓的來訪,也不斷提升輔導會高規格與有效率的接待禮儀。此種努力效益,讓當時美國退伍軍人協會,突破政治限制為中華民國發聲。當時外
交處境艱困,透過民間友會相互參訪,無形中增加對外溝通的管道。先生極力與各國退伍軍人組織維持良善的互動關係。真正落實與國際接軌,將中華民國推上國際的舞臺。 張家俊先生在輔導會工作期間,大家都是吃一樣的便當,不分高低貴賤的態度讓他難以忘懷。而再克難的辦公室環境,讓他感受到與榮民同在,以更紮實的態度處理各項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