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林英傑,民國18年生,貴州荔波縣人,家中排行老么,有3個哥哥2個姊姊。小時候生活相當艱困,大人下田辛苦,但小孩子也不輕鬆,讀國中時每天一早要走十幾華里,約2小時多的山路上學。抗戰勝利後,全國統一,然國共內戰再起,國軍在南方整軍到處抓兵,我就在放學的路上,眼見村口就快到了,國軍突然出現把我們男學生全抓走了,那時我才17歲,父母親並不知道我的行蹤,直到1年後駐地穩定寫了一封信回家報平安。
1948年徐蚌會戰前,我所隸屬的第11師改編入第18軍,後來成為胡璉將軍整編第12兵團的基幹,因此也參與那場生死關頭的會戰,戰敗後隨著胡璉將軍的兵團向南京撤退整編。隨後部隊在江西重建,短短半年,部隊邊打、邊退、邊訓練,最後撤到潮汕一帶,此時軍團兵力已有10萬之眾。10月24日共軍進犯金門,12兵團的第18軍在高魁元軍長率領下,領第11師及第118師,從汕頭上兩條商船航向廈門海域,戰事已開打,部隊從金門料羅灣上岸,增援22兵團所部,經兩日的奮戰,一舉殲滅共軍,俘虜6千餘人,成就了自國共內戰國軍節節敗退以來的一場勝利「古寧頭大捷」。我清楚的記得帶領我們奮戰的11師師長叫劉鼎漢,在這場
戰役中,惟一陣亡最高階的長官就是第14師42團的上校團長李光前,而我在戰鬥中僥倖的活了下來,成為這場戰役的見證者。
現在回想,我也數不清曾經做過多少情報了,不過有一次的任務令我印象非常深刻,當時我利用所得到的情報,與游擊部隊前往日本官兵營房中的俱樂部,救出了兩千多名的慰安婦,並安排她們返鄉,那時女人們抱頭痛哭、宛如重生的景象至今仍深深印在腦海中,永遠無法忘記。直到戴笠於民國35年飛機失事而過世後,所領導的情報小組也隨之解散,我便開始過著隠姓埋名的生活。
軍人沒有選擇戰場的權利,只能隨著部隊一路向前,十幾年間駐防遍及各縣市及金、馬外島。民國53年隨著兩岸局勢轉變退伍下來,以上士軍階領了四百多元離開部隊,自謀生活。剛退伍下來到處打零工並學做模板工,期間在高雄旗山購置一棟舊樓房。民國63年參與十大建設的中鋼工程,從事模板工二年,後轉換到民間營造公司當模板工。退休後在旗山自宅獨居生活了50年,直到105年把唯一的資產捐給了慈善機構,申請住進岡山榮家受政府的照顧。經歷過戰爭戰火的殘酷,勉勵年輕一輩要珍惜現有和平繁榮的生活,致力奉獻社會公益、國家建設。希望永遠不要有戰爭發生,子子孫孫永享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