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民姚阿秋原名字為「聖秋」,由於小時候鄰居常喚他的小名阿秋,後來「姚阿秋」就成了姚伯對外的名字。姚伯於民國24年05月15日出生於浙江省定海區舟山市,因老家鄰近海邊,他的童年時光與海洋密不可分,捕魚不僅是他獲取食物的生活技能,也成為他和其他孩子們共同遊玩冒險的娛樂與回憶,這項技能和經驗更成為他日後在戰場填補物資缺口的重要能力。
民國39年適逢大陸時局動盪,姚伯以15歲之齡加入國軍第5軍第75師第225團,從此成為保家衛國的一份子,嗣因國共內戰而四處移防,後隨部隊抵達台灣在基隆碼頭登陸,並曾駐紮於台北與新竹關西等地,再因軍事需要而調防金門。駐守金門的三年期間,姚伯回憶當時生活十分困苦,物資匱乏又無資源補給。為了獲取食物,他們開始實施「海陸雙棲」行動,不僅在駐軍地旁耕作農務,種植大豆、地瓜、南瓜等糧食作物,也善用自己捕魚技能的優勢,到海邊抓捕漁獲以填補軍糧補給的缺口,軍隊同僚常共享由花生、地瓜和豆渣等食材煮成大雜燴的一餐,雖然只能勉強填飽肚子,但他們對於上天及大自然賜予的每一餐卻
姚伯指著自己右額頭上的疤痕,分享當年他參與南日島突襲戰役中的一個驚險時刻:民國41年南日島戰役中,當時姚伯奉派隨部隊自金門啟航,突擊共軍佔領之南日島部隊,身為二等兵的他於協助運送軍隊補給過程中,突然間被敵人用手榴彈襲擊,由於當時裝備不足,士兵們沒有鋼盔的保護,姚伯不幸地右額頭中彈,他形容自己中彈後血流如注的場景:血往前噴十幾尺,整個眼睛都被流下來的血給蓋住了。同伴趕緊拿起班上唯一的急救包幫他包紮止血,卻無太大用處,幸運的是,經過救治後並無大礙,突擊部隊任務完成後,撤離南日島返回金門駐地休養兩個禮拜後即返回軍隊。「生死有命」是姚伯
經歷三年的金門部隊駐守,姚伯回到了台灣本島。因小時候未有機會讀書致識字不多,回台後的姚伯在台中成功嶺擔任班長,並參與隨營補習,獲得學習認字的機會,雖然過程艱苦,但現在不論閱讀或書寫均無窒礙,生活中助益甚多,對於部隊這項政策姚伯心懷感激,即便是現今高齡88歲的他,仍然孜孜不倦,經常徜徉在書中世界。
姚伯回想在部隊服務期間,因待遇微薄,對於結婚不久又有幼兒的他,實在難以養家,遂於民國63年8月1日以陸軍上士身分正式退伍告別軍旅生涯。為了擔起養家重擔,在不同工作場域磨練,曾到工地擔任搬運工人,勞累到吃飯時拿著碗筷的雙手也顫抖不已,甚至於民間傢俱工廠鋸木頭時,因意外失去左手食指;這雙布滿厚繭與傷痕的手,成為他這段經歷的最佳見證。無論是面對戰場上的危難或是退役後的艱困,姚伯不曾為自己做的決定感到後悔。對於戰場上奮戰的軍人而言,努力衝陣的念想無非是為了保衛身後的家園,他用自己的經歷見證了戰爭的艱辛與殘酷、生命的脆弱與無常,儘管傷害和
困難迎面而來,也從未放棄過守護家園的信念與責任。如今姚伯不僅成為戰場上榮耀的軍人,也成為守護家園的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