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採訪車遠離塵囂,緩緩駛入金門鄉下浦邊,觸目所及的田野風光,讓整個心情、步調都跟著放慢下來;劉伯伯帶領我們來到一棟保存良好、洋溢閩南建築風味、與新家近在咫尺的故居。或許是環境的熟悉感,也或許是接受過外國媒體的採訪經驗使然,劉伯伯開始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地向我們細說從頭。
有著典型山東大漢硬脾氣的劉伯伯,當年與後母不合憤而離家,隻身在外的他,腦筋動得飛快,考取了當年罕見的駕駛執照,而這項專才也在日後深刻影響了他的人生。
動亂之際,劉伯伯被迫進入軍隊,以在民間累計的純熟駕駛技術,順利通過駕駛軍車的考驗;即使時光荏苒,提及這段試開軍車的情景,劉伯伯活靈活現的描述,讓我們的思緒也跟著重回那年、那時、那刻。
民國38年,他隨部隊來臺,歷經多處調動、開遍大小砲車;其中美軍顧問團開車的時光,讓他見識到國際文化的差異,至今仍難以忘懷。
爾後在44年,劉伯伯調動到金門;由於金門在地理上靠近大陸的先天優勢,彌補了他的思鄉情懷;而金門的古樸民風,更讓他在歷經動盪之後,找到得以喘息停歇的空間;這樣一次的例行調防,讓他自願留守金門,也讓他的飄泊人生意外靠岸。尚未開放的年代,劉伯伯更曾隔岸遙祭家鄉先祖,年輕時的金剛怒目,都已隨著時間昇華為今日的慈眉善目,可說是鐵漢也柔情。
民國49年,劉伯伯自軍中退役,即便服役的日子不算長,但時至今日,談起最讓他深感驕傲的成就,仍是在民國45年榮獲優良砲兵,到臺接受表揚的那段豐功偉業,最讓他揚眉吐氣。
與生俱來的生意頭腦,讓劉伯伯退役後,開始經營各項生意。適逢金門建設逐漸起步,他的大卡車生意也跟著成長茁壯;然而他山之石可以攻錯,靠著先前累積的相關經驗,讓他後來轉投資的磚廠生意,不只品質叱吒金門,也創下了事業最巔峰。
即使今日退休在家、安養天年,訪談過程仍不時可窺見劉伯伯當年的氣魄,或許故居牆上斑駁的橫聯「自立更生」,正是他這輩子的最佳寫照。
參考資料: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九十六年榮民口述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