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貴伯伯民國20年2月10日出生在大陸山西省太古縣,父親為私塾教員、母親負責操持家務,有1位兄長、2位姊姊、2位妹妹,年幼時隨父親在私塾受教育學識字並學珠算打算盤。因父親收入微薄,家中人口食指浩繁,常無法溫飽,於16歲時至太原市徐溝鎮之雜貨舖當夥計(店員)負責管理進出貨及記帳,賣些南北雜貨等物。惟抗戰勝利,百業待舉又遇上國共戰爭,社會動盪致經濟陷於混亂,乃於37年間加入閻錫山所屬之「晉軍」,編入太原市保安團,負責省主席閻錫山之安全。惟保安團隊非國軍正規部隊
,武器裝備及食物等補給均差,致整體士氣也不佳,嗣國共發生內戰,共軍在38年4月擊敗閻錫山部隊,劉伯伯也成了共軍俘虜,被俘編入共軍部隊,跟隨共軍於四川成都、雲南昆明等地對國民黨軍隊作戰。因戰亂,跟隨部隊行進,物資十分匱乏,常得不到補給,生活十分艱苦。
民國39年爆發韓戰,北韓朝鮮人民軍勢如破竹,幾乎攻佔全韓,美國等聯軍部隊在麥克阿瑟將軍指揮下反攻,讓朝鮮軍隊節節敗退,中共國家主席毛澤東基於戰略考量,於39年10月間組成中國人民志願軍以「抗美援朝」名義入韓作戰。劉伯伯所屬部隊同袍幾乎都是原國軍被俘編入共軍成員,被編成中國人民志願軍第3兵團60軍180師538團。於40年3月跨過鴨綠江大橋,劉伯伯擔任通信班長,冒著美軍飛機機槍掃射和轟炸的危險,身上背著40公斤以上的武器裝備隨軍前進,白天怕美軍飛機偵查及轟炸,躲在樹林草叢內隱藏起來,夜間才行軍,晝伏夜行,每夜強行軍數十里,糧彈食物補給不易,於4月到達北韓伊川地區。劉伯伯回想,當時北方
天氣極為寒冷,食物常得不到補給,許多戰友因又冷又餓而喪命於異鄉,當時身上隨時披著一件布雨衣,除了阻擋寒雨外,當被美軍飛機燃燒彈轟炸,身上遭遇著火時,可以迅速將布雨衣脫掉,以免燒到身上無法迅速脫掉衣服與褲子,造成身體被燒燙傷,而得以倖存保命繼續參與作戰。惟其所屬部隊,在同年5月遭遇憑藉著精良武器的美軍擊敗,劉伯伯就這樣再度成為俘虜,被美軍送至集中營。
最初他們被收容於釜山收容所,後遷往巨濟島,劉伯因原為國民黨軍,加入共軍後備受鬥爭與批判,深感共軍殘暴,不願回到大陸,故在胸前刺上「國旗、殺朱拔毛」、身背刺上「誓滅共匪」、手臂上刺「反共抗俄」、「台灣島及青天白日國旗圖案」之刺青以明心志,堅決要到臺灣,絕不回大陸。劉伯回憶在俘虜營中,住在帳篷內,遇雨則全身濕,無衣褲替換,食物嚴重不足,常吃不飽,只有湯可喝而已,因長期營養不良,致眼睛罹患夜盲症,造成現今飽受視力衰弱之傷害。同時在俘虜營中,俘虜們均要作工及搬東西等勞動,假如有搬食物或有用物品時
,大家為了活命,每人都會偷,偷藏東西拿回營房時大家一起享用,補充食物。
劉伯伯輾轉來到臺灣後,被編入陸軍第68師砲兵營,從頭開始,努力向上,參加駕駛班訓學開車,考入士官班第2期受訓後擔任班長,於金門駐防時擔任砲兵觀測所觀測士。之後又考入陸軍官校專修班第11期,於步兵學校及砲兵學校受訓後,分發至陸軍第一預備師,於台中成功嶺擔任排長、副連長、連長,負責新兵訓練、暑期大專生集訓、教育召集訓練等,於65年10月以陸軍砲兵少校軍階退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