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間,因國共鬩牆,歷經遼瀋、徐蚌與平津等3次會戰後,大陸江山陸續失守,許多孤苦無依的稚齡孩童跟隨軍隊來到臺灣,熊德銓將軍也是其中之一,本人很榮幸能藉由恩師李炳南教授及孫立人將軍紀念館志工吳新讓先生引見,拜會熊將軍並獲得贈書「九旬幼年兵的奇緣一生」,將軍以親身經歷娓娓道來一段段歷史的波濤起伏,其睿智與胸襟令人敬仰,實事求是的風範長銘心田,不只是給吾儕效法學習的典範,更是重新激發奮進的動力。
熊將軍出生於江西南昌,祖父經營碾米廠等三家米店生意家境十分優渥,父親曾職軍職,按中國共產黨的標準,熊家會被歸為清算鬥爭的「黑五類:地、富、反、右、壞」;戰亂的年代為家族命脈與個人未來,在艱難中抉擇,獨自拎著簡單行囊與家人話別後,加入孫立人將軍在南昌的招募從軍遠離家鄉。又因年齡和學歷的限制,只能以勤務兵名義隨軍隊來台,一路顛簸由江西經廣州黃埔港,再轉抵台灣高雄,進駐台南旭町營房(今成功大學得校址),進行整編入伍訓練。
關鍵時刻幸蒙時任陸軍訓練司令兼台灣防衛司令孫立人將軍的憐惜,於1949年8月成立一個「幼年兵連」,既非正規部隊,也非普通學生,讓一群因戰亂而失依的孤兒,編組成為軍籍、有編制的軍人,將我們安置在台南第二中的閒置教室作為宿舍,隨著人數日益增加,擴編為「幼年兵營」,再擴編為「幼年兵總隊」駐地遷往台南三分子,除了接受基本的軍事管理與體能訓練外,也分級、分班的接受一般中、小學校的教育;在艱困的大環境下生活雖簡樸,但孫立人將軍視我們如己出,會想辦法為我們補充營養、張羅教科書、日用品及縫紉機,讓總隊部派員學習修改衣物等等,將我們從苦難中撈起,給予妥善的照顧,為我們1300餘名幼年兵開闢出一條生路,也替我們未
但隨政局風雲變幻,在多方壓力之下,「幼年兵總隊」於1953年2月16日被裁撤解散,直接被編入新成立的陸軍感訓大隊,熊將軍運用公餘零碎時間,孜孜不倦的自修苦讀,終於皇天不負苦心人考取政工幹校第四期美術組。熊將軍除了精進學識和專業能力外,並以敬業態度與傑出表現自幹校畢業,踏出復興崗基層歷練,擔任各級要職開啟軍旅生涯,從基層少尉連指導員、輔導長起步,逐步晉任營輔導長、旅政戰處長、師政戰主任,歷經軍政治作戰主任、軍團政戰主任,再至兵種部隊與憲兵司令部政戰主任,進而擔任中山科學研究院政戰主任晉升中將,工作上敬業進取、協調合作,培養良好的人際關係,最終任職總政治作戰部副主任,卸任前獲頒「四等雲麾勳章」,從
熊將軍從小離家,因國共內戰的戰亂而流離失所。在那個兩岸情勢緊張的年代,與大陸通信是被嚴格禁止的,涉及違反《通信保密規定》,出於對當局嚴密審查的忌憚,熊將軍家書只能繞道,透過香港的親戚向南昌老家報平安。未料72歲母親竟在先父過世之後,思子心切隻身,從南昌親赴香港千里尋兒,熊將軍急如熱鍋中螞蟻,親筆撰寫懇切動人的陳情書,幸得一位任職行政院長秘書的同學援手,將書信越級呈送行政院長,訴說母親的艱辛與自己的孝心為難,感動了院長蔣經國先生,隨即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方治秘書長指派第三組組長余超英先生親赴香港,於1973年1月31日將熊將軍母親接至台灣終得團圓。這場橫跨海峽的尋子之旅,穿越體制冷峻與人情溫度的界
線,獲得部隊長官楊亭雲將軍的體恤與協助,化解危機安然渡過軍旅生涯,事後熊將軍懷著感恩的心,盡心盡力於本職工作,以具體工作成效,贏得長官讚許與同仁肯定。
在屆齡退伍前軍職外調,追隨退輔會主委楊亭雲上將至本會轉任參事兼黃復興黨部書記長的職務,秉持「服務為本、關懷為懷」的信念,常於假日親自深入基層探訪榮民,投入榮民服務工作;另兼任書記長的首次選戰,適逢1995年第3屆立法委員與北、高2個院轄市(今升格為直轄市)的市議員選舉,在主委精心指導下,黃復興勸進、提名推薦及輔選協助之候選人,當選率幾近「全壘打」,擦亮黃復興招牌,這段輔選經歷也為熊將軍的黨職留下參與和見證台灣重大民主選舉的精彩篇章。
當年娃娃兵不懼一路上風霜困厄,嚐過世事酸甜苦澀,終成大將軍,其樂觀正向、謙誠以本及不懈以誠的堅定意志,始終砥礪前行;熊將軍政戰歷程涵蓋基層至高層、野戰至機關等體系,都有其深耕於這片土地的深刻痕跡,為國家社會貢獻心力。本人才疏學淺,未能將熊將軍奇緣一生精彩故事一一詳述,有幸透過此次訪談,得遇生命中的貴人。與熊將軍促膝長談,獲益良多,誠如古語所云:「與君一席談,勝讀十年書。」蒙其提攜指點,並慨贈珍書,實為人生難得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