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榮民文化網

四海一家
四海一家
城邦共榮,援外經建無國界
海外聯誼

民國68年中美斷交後,中華民國的外交關係進入黑暗期,與世界各國之關係有了改變,在「莊敬自強、處變不驚」口號下,「務實外交」之提倡使得退輔會也擔負起外交責任,積極配合發揮國家整體外交功能,交換輔導服務工作經驗,近50年來始終與世界各友好國家退伍軍人組織保持密切聯繫,經過數年的努力,退輔會與美國,比利時,法國,荷蘭,南非,澳洲,紐西蘭, 瑞典和丹麥等9國10個退伍軍人組織結盟為兄弟會。各退伍軍人組織間相互訪問,就服務退伍軍人事務上交換意見,發展實質外交。此外,也與全球74個國家的95個退伍軍人組織建立情誼,互有聯繫。被邀請訪問中華民國的退伍軍人領袖超過8000人次

四海一家

城邦共榮,援外經建無國界
:::
:::

首批美援物資運抵台灣

作者:民視新聞網-台灣筆記
高雄新興教會牧師/陳博誠:「牛奶,來到這裡整桶,牛油,就是奶油,也是這樣用鐵罐,一罐一罐,衣服,來到這裡,就是一包一包的,很大包,打開好幾十件,真的,美國人拿出來,很漂亮。」  陳博誠,高雄新興教會牧師,回憶起三十七年前,第一眼看到發放的美援物資品,至今都還難以忘記。  1951年的2月7日,第一批的美援物資運抵台灣,隨後在全省教會協助下,分送到全省民眾的手裡。  高雄新興教會牧師/陳博誠:「教會,就從區公所、鄉公所去拿名單,快要分這些奶粉、麵粉的時候,就照他們的等級,有的是一等貧民二等貧民這樣去分。」  高雄新興教會牧師/宋信喜:「當孩子的時候,去領到麵粉時或是領到奶粉,我們有時候就趕快,愛
吃,偷偷撕一個洞,挖起來吃,領到奶油,確實不知道那是什麼,覺得很有趣。」  不僅是宋信喜牧師,許多和他年紀相仿的人,都跟他一樣是吃美國營養長大的。  高雄新興教會牧師/孫明賢:「美援是從四八○公法來的,四八○公法是提供給我們這個食物,比如說麵粉、奶粉這一方面,我們利用這些食物來改善學童的營養,也有貢獻。」  二次大戰後,美國為了重建戰後經濟、防堵共產主義,因此在馬歇爾計劃下,提供大量物資援外。美援所到的地區,除了經濟上有實質獲益外,美國文化透過經濟手段,伸向世界各地,形成戰後的美國價值觀。  這種背景下,美援物資對五○年代出生在台灣的孩子,同樣有著雙重影響,物質上,他們依賴麵粉、牛奶滿足口腹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