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進入陳伯伯家中,印入眼簾的是伯伯從軍時的相片和勳、獎章與獎狀,伯伯自述自小家中務農,幫人家種田,因家中清貧,自己到11歲才讀私塾,也讀不到1年。民國38年春,共軍禍亂蔓延故鄉,便隨堂兄陳才庭投身軍旅,部隊番號由陸軍獨立50師150團1營改編為118師,戍守沙美、后水頭,隨時支援作戰為預備隊,此時伯伯的階級僅為二等兵。
陳伯伯回憶到那段在金門的日子,民國38年10月25日古寧頭那邊就打起來了,當時任務是接應正在作戰的201師,隨時準備到前線戰場支援。在當時大家都很緊張,聽到前線傳來的槍砲聲很大聲的碰碰響,晚上睡覺都規定
須全副武裝抱著槍枝睡覺,怕支援前線的命令一到,要迅速集合奔赴戰場。陳伯伯說,那時他們身上都繫著號碼牌,手緊握著號碼牌,想作戰時萬一陣亡可以便於認屍用。古寧頭戰爭打了2天,到了27日戰爭就結束了,當時戰況之慘烈,至今回想起來都還感佩作戰官兵的英勇,但也是因為有了這場古寧頭保衛戰的勝利,讓氣焰熾盛的共軍得以挫敗,連帶也鼓舞了全國的軍心士氣,保全了金門,奠定了臺灣日後安定發展的基礎。
退守台灣後,陳伯伯一路潛心向學,於民國48年間,部隊駐紮於龍潭九龍村時,參加幹校候官班考試並錄取,49年4月以後,分別至步校與幹校接受為期1年軍官基礎教育訓練,民國50年3月15日畢業後,同期475
位同學中,僅陳伯伯與另1位同學分發到國防部反情報總隊任職。
伯伯回憶說,16歲從軍以來,印象最深刻是他們部隊中外號叫「老八路」的營指揮官劉有恒,當時他對人很兇,大家都怕他;部隊在頭城國校駐防期間,陳伯伯承蒙其教導下,利用公餘之暇,專心讀書、寫字,也因此順利考上幹校,日後有所寸進,應歸功於劉指揮官,另外陳伯伯也說,至今仍與從軍時的團長鄭以琮等多位長官有書信聯繫,軍中袍澤之情不言而喻。
陳伯伯感嘆到,在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戰火不知分離了多少至親故人,他在戍守馬祖的時候,姑姑的小孩就在對岸的大陸,這也是後來探親時才知道,原來當時他們僅隔了數十公里而已。72年前
的古寧頭戰役改變兩岸局勢,那場戰役粉碎了中共攻下金門,再赤化臺灣的陰謀。古寧頭戰役規模雖不大,時間不長,參戰人員亦不多,但影響卻很深遠。當時的國軍確實發揮扭轉局勢的力量,穩住了臺海風雨飄搖的局面,也奠定臺灣今天的和平經濟發展的基石。雖然現今國人對此戰役記憶已模糊。但他衷心期盼國人記取歷史的教訓,珍惜得來不易的和平與安定。